《自然科學》教案 篇一
一、近代數學的建立
1、法國笛卡爾創立解析幾何學——數學的轉折點
2、英國牛頓和德意志數學家分別獨立建立了微積分學 從常量數學到變量數學的轉變
二、牛頓力學的建立——近代科學形成的標志。
1、物體機械運動的三大定律。
2、萬有引力定律。 《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
三、電磁學的成就——為電氣時代創造了條件
1、16xx年,英國人的吉爾伯發表《論磁體》,研究天然磁石的成就。
2、丹麥教授奧斯特發現了電流的磁效應。
3、1831年,英國法拉第用實驗證明了導體在磁場中運動時可以產生電流。
4、19世紀60年代,英國麥克斯韋系統了電子學理論,預言電磁波的存在。
5、1888年,德國赫茲證明了麥克斯韋的理論。
四、化學進步
1、17世紀英國波義耳把嚴密的實驗法引入化學。
2、18世紀末法國的拉瓦錫,否定“燃素論”,提出質量受守恒定律。
3、英國的道爾頓建立了科學的原子論。
4、意大利阿伏加德羅提出分子概念。
五、生物學的巨大成就
1、英國哈維建立了血液循環學說。
2、瑞典林奈制定了對植物的分類法
3、德意志施萊登和施旺創立了細胞學說
4、英國的達爾文創立了生物進化學說,《物種起源》1859年
5、法國巴斯德奠定了微生物學的基礎。
六、物理學的新時代
1、德國倫琴發現了放射現象。
2、法國居里夫人發現放射性元素——鐳。
3、德國愛因斯坦提出了物理學的相對論——物理思想的重大革命。
《自然科學》教案 篇二
活動名稱:科學工作—天氣記錄
教具構成:
教育目的:1、知道一些氣象變化與動物習性變化之間的關系。能根據動物的特殊表現來推斷并預報天氣。
2、對探索氣象變化的奧秘感興趣。
活動準備:1、家長與幼兒一起收集關于天氣變化與動物習性變化的資料,豐富幼兒相關經驗。
2、紙、筆、展板。
3、幼兒用書
活動過程:
一、走線活動:播放舒緩的走線音樂,幼兒自然進行走線活動。
二、在線上活動:談話–我喜歡的天氣。
三、數學工作內容—天氣記錄
1、介紹教具,并取來放在工作毯上。
2、談話:《如何知道天氣變化》
師:明天會不會下雨?怎樣才知道天氣會不會變化呢?除了天氣預報會告訴我們天氣變化,還有誰會告訴我們?
師:小動物知道天氣在變化了,會有哪些反常的舉動呢?
3、了解氣象變化與動物習性之間的變化。
幼兒翻看幼兒用書,同時聽老師講故事。
師:故事里有哪些小動物?它們知道要下雨啦。有哪些反常的舉動呢?引導幼兒根據故事內容回答。
小結:燕子姐姐低低飛,青蛙哥哥呱呱叫,小魚游到水面來,螞蟻弟弟搬家忙,大雨馬上要來啦!
4、討論:哪些動物能預報天氣。
師:你還知道哪些動物能預報天氣,它們是怎樣預報天氣的?
幼兒相互討論自己的認識。
每組選一名幼兒在集體中介紹本組討論的內容。
5、用展板介紹動物預報天氣的情況。
請幼兒用繪畫的形式表現自己知道的能預報天氣的動物及它們預報天氣的方法。
根據展板內容有條理地講述小組討論的結果。
6、整理教具并歸位。
四、幼兒自由工作、教師指導
活動名稱:科學內容—畫世界地圖
教具構成:世界地圖嵌板
教育目的:1、提高孩子對地球的興趣,了解洲和洋。
2、認識七大洲和四大洋。
活動準備:1、世界地圖嵌板
2、彩色鉛筆、白色卡紙
3、七大洲、四大洋的標簽
活動過程:
一、走線活動:播放舒緩的走線音樂,幼兒自然進行走線活動。
二、在線上活動:談話—我生活的地球
三、工作內容—畫世界地圖
1、 將世界地圖拼圖端放到孩子面前。
2、介紹工作:畫地圖。
3、借助地圖嵌板框在白色卡紙上畫兩個圓。
4、從世界地圖里選擇一塊亞洲的生產工藝 圖,將其放在左邊的圓圈里(亞洲拼圖在圓圈里位置應與其在地圖里的位置對應),并畫出輪廓。
5、請孩子用同樣的方法畫其他的洲。
6、請孩子在自制的地圖上,貼上對應的標簽。
7、用彩色鉛筆給洲涂顏色,與拼圖上洲的顏色相同。
4、整理教具,放回教具柜。
四、幼兒自由工作、教師指導。
活動名稱:科學內容:世界地圖拼圖
教具構成:世界地圖嵌板
活動目標:
1、認識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稱。
2、提高孩子對地球的興趣。
活動準備:
1、世界地圖嵌板。
2、彩色地球儀。
活動過程:
一、走線活動:播放舒緩的走線音樂,幼兒自然進行走線活動。
二、在線上活動:。
三、數學工作內容—世界地圖拼圖
1、出示彩色地球儀和世界地圖。
2、教師拿起彩色地球儀說:“這個代表地球,當我們擁有了這個小小的地球模型,我們就可以更容易地看清楚地球的樣子。然后把地球儀放在一邊。
3、指著世界地圖嵌板說:有時看平面的地球圖會更方便一些。這是地球的平面圖,分成兩部分,左邊是代表地球的西半球,右邊是代表東半球。
4、從拼圖上拿出亞洲部分,將其放在地球儀上的亞洲的位置比較。
5、這是平面的亞洲,它與地球儀上的亞洲是一樣的。
6、將亞洲布放回地圖中。
7、提問:請在拼圖里找出南美洲,并與地球以上的南美洲配對。
8、請孩子一次從拼圖里拿出其他大洲圖片,與地球儀上的大洲進行配對。
9、在地球儀上,南極洲是一個整體,但在拼圖中,南極洲被分為兩個部分。那么南極洲到底是一個大陸還是兩個大陸呢?
10、讓我們回憶一下什么是大洲?大洲是一塊還是兩塊?
11、大洲是有一塊土地組成的,那么南極洲是一塊還是兩塊呢?
12、南極洲是一塊。
13、那為什么在拼圖上南極洲是兩塊呢?
14、師:當人們將地球儀劃分兩個半球做成平面圖時,為了顧全各個大洲的完整,因此從海洋(大西洋和太平洋)上劃分,但到了地球的底部南極洲的時候,不得不把南極洲分成了兩部分。其實,這不是真正的南極洲,真正的南極洲是一塊完整的陸地。所以最好通過地球儀來觀察南極洲。除了南極洲在拼圖上頁被分成了兩部分,那么你們說亞洲是一塊還是兩塊大陸呢?同理解釋其他洲。
15、請個別幼兒來操作。
16、將教具收起來放到教具柜中。
活動名稱:科學內容:認識星座
教具構成:星座卡片
活動目標:
1、學習認識各種星座的形狀和名稱。
2、培養幼兒對星空的興趣。
活動準備:
1、圓形黑色墊布一塊,白色圖釘,托盤一個。
2、課前了解關于星座的傳說及故事。
活動過程:
一、走線活動:播放舒緩的走線音樂,幼兒自然進行走線活動。
二、在線上活動:談話屬相。
三、數學工作內容—認識星座
1、介紹教具,將教具輕輕的搬到工作毯上。
2、請一個孩子說出自己的生日,教師告訴他:“堯堯,你的星座是白羊座,是由很多星星組成一只羊的形狀。
3、把黑色墊布鋪于工作毯中央,取白羊星座的圖片放在墊布左邊,將放有白色圖釘的小盤放在墊布右邊。
4、請堯堯從小盤中取出圖釘,對照圖片在墊布上擺出自己星座的形狀。
5、教師講述這個星座的故事,引起孩子的興趣。
6、依次把水瓶座、雙魚座、金牛座、巨蟹座、雙子座、獅子座等擺出來。
7、將教具收起來放到教具柜中。
四、幼兒自由工作、教師指導。
評論這
活動名稱:科學內容—認識地球儀
教具構成:地球儀
教育目的:1、了解構成地球的基本地形—陸地和水,認識和使用地球儀。
2、初步認識洲和洋,為下一步學習地理學做準備。
活動準備:1、裝有土壤的褐色瓶子、裝有水的藍色瓶子、空的白色瓶子各一個
2、手的縮微圖
3、地球儀一個
4、地球、洲、洋的標簽
活動過程:
一、走線活動:播放舒緩的走線音樂,幼兒自然進行走線活動。
二、在線上活動:談話—我生活的地球
三、工作內容—認識地球儀
1、 老師分別將裝有土壤、水、空氣的三個瓶子放到孩子面前。
(1)師:小朋友,你們說這些瓶子里都有什么?這三個瓶子里有土壤、水、空氣。(把以上材料放在一邊)
(2)師:今天我們來觀察一下地球儀
2、認識地球儀。
(1)討論“地球”這個詞的意思。
(2)師:我們所看到陸地和水都只是地球的外部,而且我們每天看到的還都只是地球的一小部分。那么我們怎樣才能看到整個地球呢?(幼兒進行討論后請個別幼兒發言。)
(3)師:我們可以開車圍繞它跑,還可以乘飛機圍繞它飛,這樣做可以看到地球更多的部分。但是仍不能看到全部地球。地球太大了,在現實中,我們不可能看到它的全貌。
(4)出示手的縮微圖,師:“畫手的輪廓圖時,我把它縮小了,這樣就能把它畫在小紙上。”
(5)把地球儀放到幼兒面前,師:“如果我想一次看到整個地球,就可以按照它的樣子把它縮小,制作成一個模型,這樣就能看到全部了。”
老師指著地球儀:“這叫地球儀,它不是真實的地球,只是地球的一個模型。當我們轉動地球儀時,我們能看到地球的各個部分。”(教師轉動地球儀并請幼兒觀察。)
師:“你們看到了什么?(鼓勵孩子討論他們看觀察到的東西,)
(6)師:“你們知道這些藍色的區域在地球儀上代表什么嗎?(教師用藍色瓶子里的水做提示,進行引導孩子。)
師:“地球儀上的藍色區域代表的是水。”
(7)師:“你們說這些褐色的區域在地球儀上代表什么?(用裝有土壤的褐色瓶子引導)
師:“褐色的區域在地球儀上代表陸地。
(8)師:“雖然我們看不到,但地球的四周都被空氣包圍著。”(用空的白色瓶子做提示。)
(9)師:“地球上有廣闊的陸地,我們給每一片陸地起一個名字—洲。請小朋友指出一個洲。(請每個幼兒分別指出一個洲)
(10)師:“一大片水的區域我們叫做 ‘洋’。
(11)給幼兒發“地球(globe)”“洲(conti-nent)”“洋(ocean)”的標簽,讓他們配對。
4、整理教具,放回教具柜
活動名稱:科學內容—認識太陽系、八大行星
教具構成:八大行星嵌板
教育目的:1、認識太陽系的八大行星名稱;學習八大行星的排列位置。
2、培養幼兒從小愛祖國、愛科學的情感。
活動準備:1、 地球圖片,八大行星的嵌板、 太陽系圖片; 各星球字卡及圖片
2、 黑板上布置好星空背景圖、太陽系軌道圖
3、太陽系軌道運轉視頻。
4、家長和孩子共同查閱太陽系資料的前經驗。
活動過程:
一、走線活動:播放舒緩的走線音樂,幼兒自然進行走線活動。
二、在線上活動:談話—我生活的地球
三、工作內容—認識太陽系、八大行星
1、 觀看地球的照片——美麗的地球。
(1)出示地球圖片, 這是什么?地球上有什么?我們應該怎么做?地球的家在哪里?師 :對了,我們要保護它、珍愛它,因為我們只有一個地球。 地球有一個很美麗、很大的家,它的家叫做太陽系,地球在這個家里排行第三,她有八個兄弟姐妹。哪八個呢?
(2)師:你想知道這九個兄弟姐妹在太陽系的位置嗎?下面,讓我們一起去看看吧。
2、認識太陽系 及排列順序。
(1) 看太陽系軌道運轉視頻 。師:太陽系有哪幾個兄弟姐妹?他們有什么特點?分別在什么位置?
(2)師出示黑板上布置好星空背景圖;依次向幼兒介紹八大行星,并出示相應的圖片和字卡,指出它們的所在位置。
太陽:是這個家的媽媽,是主宰太陽系的中心天體,在太陽系家中的所有天體寶寶都圍繞著它運動,是地球的生命之源。
水星:在第一條軌道上住著水星大哥,他呀,動作最慢,是距離太陽媽媽最近的行星。
金星:在第二條軌道上住著金星姐姐,是最愛干凈的一個。
地球:地球住在第三條軌道上,是宇宙中最為精彩絕倫的一個天體。
火星:第四條軌道上住著火星弟弟,他呀,和地球姐姐的感情最好,所以他要住在地球姐姐的旁邊。
木星:木星弟弟,他住在第五條軌道上,是太陽系九兄弟中最胖的一個,其他所有行星兄弟加在一起還不夠它的一半。
土星:土星妹妹,住在第六條軌道上,她最喜歡漂亮了,老戴著一個美麗的光環。
天王星:天王星弟弟,住在第七條軌道上,是最乖的一個。
海王星:海王星弟弟,住在第八條軌道上,他和冥王星弟弟一樣,最不怕冷了。因為他們住的地方有零下200攝氏度以下呢?
3、出示八大行星的嵌板四個,請幼兒分四組給嵌板上的八大行星配上字卡,初步學習八大行星的位置。
師:這是八大行星的軌道圖,請小朋友看一看 八大行星的位置,把字卡放在相應的位置,比一比哪組最快?
4、整理教具,放回教具柜。
活動名稱:科學內容—人類骨骼的認識
活動目標:
1、知道骨骼人體支架,初步了解骨骼名稱和作用。
2、懂得用多種方法保護骨骼,養成良好行為習慣,促進骨骼生長發育。
活動準備:
1、動物骨頭:魚骨頭;骨骼支架圖一幅;
2、提前家長與孩子介紹人的骨骼。
活動過程:
(一)以動物骨骼引起幼兒興趣。
(二)了解人體支架——骨骼。
1、找找說說哪兒有骨骼?(幼兒討論)
有:顱骨、肱骨、橈骨、尺骨、股骨、胸骨、肋骨
2、結合圖片共同整理,了解人體骨骼數量和有關名稱。
人體骨骼按部位可分為顱骨、軀干骨和四肢骨。
3、各部位骨頭有何作用。
討論:(1)、如顱骨圍成了什么結構,有什么功能?整個顱骨中為什么只有下頜骨能活動。
(2)、軀干骨中的胸椎與肋骨、胸骨組成什么結構,有什么功能?四肢骨主要由什么骨組成,與什么功能相適應;上肢骨與下肢骨有什么區別,為什么?等等。
(3)、下肢骨為什么比上肢骨粗壯呢?這是因為下肢骨與長期支持體重和行走相適應的結果。下肢功能與人直立行走有關,那么骨骼有哪些特點與直立行走相適應呢?
(三)懂得保護骨骼多種方法。
喝牛奶、曬太陽、作運動、坐得直、站得穩等
活動名稱:科學工作:物體的彈性
教具構成:
教育目的:1、 對彈性物品感興趣,并能大膽探索。
2、 發現彈性的特點,物體受力時,它的形狀就會發生變化;不受力時,它又能回到原來的樣子。
3、 學習用語言、符號等多種形狀表達自己的發現。
活動準備:1、日常生活中,幼兒已接觸過許多彈性玩具(如皮球、羊角球、蹦蹦床等)。
2、皮球(要求氣不能打得太足)、拉力器每組各3份;皮筋、棉花、橡皮泥、彈力球、玻璃彈子、紙每組1份。
3、筆、記錄表人手一份
活動過程:
一、走線活動:播放舒緩的走線音樂,幼兒自然進行走線活動。
二、在線上活動:談話—皮球、蹦蹦床真好玩
三、科學工作內容:物體的彈性
1、幼兒分組操作,初步感知物品的彈性。(每組幼兒皮球及拉力器各3個)
師:小朋友們,你們看,老師這里有許多的東西,現在請你們來玩一玩,邊玩邊仔細觀察這些東西在你們用力的情況下會有什么變化?(幼兒操作,教師巡回指導,然后請個別幼兒回答)那為什么會這樣呢?(幼兒回答,然后教師總結)因為皮球和拉力器這兩樣東西都是有彈性的。那你們知道什么是彈性物品呢?(幼兒自由回答)
老師總結:所謂彈性物品就是當它受力時,它的形狀會發生變化,不受力時,它又能回到原來的樣子。
2、比較嘗試,鞏固對彈性物品的認識。
(1)出示皮筋、棉花、橡皮泥、彈力球、玻璃彈子、紙,讓幼兒猜想哪些物品有彈性,哪些沒有彈性,并進行記錄。
師:現在老師這里有一組東西,小朋友們看看,然后猜猜這些東西哪些有彈性,哪些沒有彈性,然后把它記錄在“你想會怎么樣”這個格子下面,如果你認為這樣東西有彈性,你就在“有”這個格子下打“√”,如果你認為這樣東西沒有彈性,你就在“沒有”這個格子下打“√”。(然后教師邊出示物品,邊問幼兒這是什么,然后把它記錄下來,要注意引導幼兒不要大聲說,自己在腦子里想,然后做記錄)
(2)實驗驗證,對實驗結果進行記錄,并與預測的進行比較。
師:好,剛剛每位小朋友都猜過了,也做了記錄,那現在我們就來實際動手操作,看看與你們開始猜得有什么不一樣。現在老師發給你們一組東西,這些東西與老師這里的東西是 一樣的,每個小朋友都要動手玩玩每件東西,然后把你們的發現寫在“實際怎么樣”這個格子下面。如果你們玩后發現它有彈性,你就在“有”這個格子下打“√”,如果你發現這樣東西沒有彈性,你就在“沒有”這個格子下打“√”。(然后幼兒操作,教師巡回指導)
(3)展示幼兒的記錄表,請幼兒自由表達操作中的發現。
先請幼兒自己去找一位小伙伴向他講述自己的發現,然后請個別幼兒在全體幼兒面前進行講述(這時可要求幼兒邊演示邊講述)
3、聯系生活實際,加深對彈性物品的認識和理解
師:在我們平時的生活中你們還見過哪些彈性物品?你家里有哪些彈性物品呢?(沙發、席夢思、床墊子、蹦蹦床、輪胎、皮球、羊角球、松緊褲帶、襪子、皮筋……)
4、整理教具,活動結束
四、幼兒自由工作、教師指導。
活動名稱:科學內容—種子的傳播
活動目標:
1、初步了解種子傳播的幾種方式,感受大自然事物間的有趣又密切的關系。
2、感知種子的外形特征與其傳播方式之間的關系,并進行分類。
3、能用完整、連貫的語言與同伴交流自己的發現。
活動準備:
1、 請幼兒事先收集、了解種子傳播的相關知識和圖片。
2、 幼兒用書、教學掛圖。
活動過程:
1、欣賞故事《小傘兵和小刺猬》
講述故事并提問:誰是小傘兵?小刺猬又是誰呢?故事講了一件什么事?
翻閱幼兒用書,再次欣賞故事。
教師:蒲公英是怎樣傳播種子的?蒼耳能用蒲公英那樣的方法傳播自己嗎?它用的是什么方法?
3、 了解種子傳播的多種方式。
提問:植物除了依靠風和動物來傳播自己的種子外還會用什么方法傳播呢?
請幼兒分組交流自己帶來的圖片、資料,相互介紹關于種子的各種傳播方式。
教師運用教學掛圖,集體小結種子的幾種傳播方式:植物的種子有多種傳播方式,有的靠風,如蒲公英;有的靠水,如椰樹上的椰果成熟了落在海水中順水漂流,落在海灘上安家;有的是自身彈射,如鳳仙花;大多數的種子是靠人或動物來進行傳播,如蒼耳。
4、 初步根據種子的外形特征按其傳播方式進行分類。
出示多種植物種子的圖片,引導幼兒觀察不同種子的外形特征。
教師:你認識這些種子嗎?它們長得什么樣?它們是用什么方法傳播種子的呢?為什么?
引導幼兒根據種子的外形特征按其傳播方式進行分類。
活動名稱:科學內容—各種各樣的種子食物
活動目標:
1、了結種子在人們生活中的作用,知道種子食品是人們食物的主要來源。
2、愿意用自己的方式統計種子食品。
3、樂意與同伴分享種子食品,體驗分享的樂趣。
活動準備:
1、 請幼兒和父母在家自制一份種子食品帶入園。
2、 幼兒用書、記錄表、筆。
活動過程:
1、進一步了解種子的作用,知道種子是人們食物的主要來源之一。
(1)組織討論:你知道哪些種子?種子有什么用?
(2)教師:假設世界沒有了植物,沒有了種子,會怎么樣?
(3)教師:你知道哪些種子是可以食用的?引導幼兒列舉可以食用的種子種類:如稻、谷、豆······
(4)小結:種子除了可以繁殖后代以外,還可以食用,它是我們食物的主要來源。
2、幼兒介紹自己所帶來的種子食品,感知種子食品的豐富性。
(1)教師:種子可以做各種食品,請大家介紹一下自己帶來的種子食品,說說用的是哪種植物的種子。
(2)你還知道哪些種子食品?
(3)關于種子食品,你還有哪些問題?蛋糕是不是種子食品?引導幼兒感知生活中許多食品是用加工過的種子制作的。
(4)閱讀幼兒用書,判斷并在種子食品下打鉤。
3、 品嘗種子食品,并進行統計。
(1)請幼兒將自己帶的種子食品放在桌上,布置種子食品展覽,提醒幼兒分類擺放。
(2)教師:大家先統計這里一共有多少種種子食品,然后可以品嘗一下每種種子食品,再將你自己喜歡的種子食品記錄在記錄單上。
(3)請幼兒自由記錄及選取種子食品進行品嘗。4、講評記錄結束。
活動名稱:科學工作:植物的哪部分能吃
教具構成:
教育目的:
1、樂意向同伴介紹自己喜歡的蔬菜,嘗試按吃的不同部位對蔬菜進行分類。
2、自己設計蔬菜湯配料表,感受做小廚師的快樂。
活動準備:1、家長帶領幼兒參觀過菜場、幼兒已經收集了有關蔬菜的各種知識。
2、蔬菜若干(幼兒自備、教師準備)、分類筐、蔬菜自選車、菜籃、記錄(筆、表格)。
活動過程:
一、走線活動:播放舒緩的走線音樂,幼兒自然進行走線活動。
二、在線上活動:談話—植物的哪部分能吃
三、科學工作內容:
1、幼兒介紹自己帶來的蔬菜。
(1)師:今天,小朋友都帶來了自己喜歡吃的蔬菜,下面我們就來介紹介紹。
(2)幼兒相互交流自己帶來的蔬菜。
(3)請個別交流,鼓勵幼兒說說蔬菜的樣子。
2、幼兒按照吃的不同部位進行分類。
(1)師:你們愛吃的蔬菜品種真多,看看老師喜歡吃什么?(出示蘿卜)
(2)引導幼兒討論蘿卜吃它的什么部位?
(3)幼兒相互討論自己帶來的蔬菜,初步了解蔬菜吃的不同部位。
(4)幼兒動手把自己帶來的蔬菜進行歸類。(放到老師準備好的標有(根、莖/葉、花、果、種子)標志的籃筐。
(5)糾錯、小結,看看有沒有找錯家的蔬菜寶寶?為什么?
3、幼兒設計蔬菜湯配料表。
(1)教師提議制定一份蔬菜湯配料表,激發幼兒制作蔬菜湯的興趣。
師:我們喝到的蔬菜湯都是大人為我們制定的,今天我們自己來做小廚師,做一份自己喜歡的蔬菜湯,怎么樣?
(2)引導幼兒理解并確定蔬菜湯配料表的設計要求。
植物部位
加工前形狀
加工后形狀
根
莖/葉
花
果
種子
(3)幼兒兩兩結伴,選擇蔬菜。商量討論菜名,邊在自選車上選擇蔬菜。同時把選擇的蔬菜對應畫在表格中,可以根據需要,一格多選或不選。
(4)幼兒動手制作蔬菜湯。
4、介紹自己的蔬菜湯
教師提示幼兒可以根據自己制作的蔬菜湯的所選原料、菜名、味道、及營養價值來進行介紹。
6、整理教具,集體活動結束。
評論這張
活動名稱:科學工作:種子藏在哪里
教具構成:
教育目的:
1、調動多種感官感知種子的形狀與特征。
2、樂于探索,會比較生活中事物的特征并大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發現。
活動準備:1、蘋果、香蕉、橘子、西瓜、南瓜、稻子、西紅柿、葡萄等種子及果實的圖片
2、南瓜、稻子、花生等種子
活動過程:
一、走線活動:播放舒緩的走線音樂,幼兒自然進行走線活動。
二、在線上活動:談話—秋天收獲的果實
三、科學工作內容:種子藏在哪里
1、介紹活動名稱與使用教具,并將教具端放于桌上。
2、認識一些植物的種子。請小朋友看看桌上有些什么?師:你看到了哪些種子?(西瓜籽、綠豆、豇豆、南瓜籽……)
3、看圖片,幫助孩子形成較為完整、系統的認識。
老師與幼兒一起看圖片,認識各種果實的種子都是什么形狀,以及它有什么特征。
4、操作找種子
師:今天,老師還為你們準備了許多蔬菜和水果,要請你們用自己的小眼睛找找看,他們有沒有種子,找到后,看一看,和同伴說一說,種子它藏在哪里?是什么樣?
①幼兒自由探索:蘋果、橘子、黃瓜、西紅柿、葡萄、西瓜、香蕉的種子
②操作活動:種子和果實匹配。
老師為小朋友準備了小卡片,上面有各種果實,旁邊有各種種子,請你們給這些果實找種子,找到后把種子貼在果實的下面
6、整理教具,送回教具柜。
四、幼兒自由工作、教師指導。
活動名稱:科學工作:月亮的變化
教具構成:月球相位三步卡一套。
教育目的:
1、初步了解各種月相,指導月亮的變化是有規律的。
2、培養宇宙觀及科學探索精神。
活動準備:家長在晚上帶孩子對月亮連續觀察一個月并做記錄,孩子看到月亮大小有規律地變化。
活動過程:
一、走線活動:播放舒緩的走線音樂,幼兒自然進行走線活動。
二、在線上活動:談話—你看到的月亮是什么樣的。
三、科學工作內容:月亮的變化
1、將裝有月球相位三步卡的托盤放在右下方。
2、教師拿出所有的控制卡,并沿工作毯水平擺放,提問:“你見過這樣的月亮嗎?
3、教師把圖片和標簽卡分發給孩子們。
4、教師指著新月的錯誤控制卡問:“哪位小朋友有這張圖片的標簽卡?請放在圖片的下面。
5、孩子進行圖片配對,并復述名稱。
6、將所有的標簽卡與圖片配對。
7、進行三段式教學認識月亮相位:新月—娥眉月—上弦月—盈凸月—滿月—虧凸月—下弦月—殘月。
8、整理教具,送回教具柜。
四、幼兒自由工作、教師指導。
活動名稱:科學工作:各國國旗
教具構成:世界地圖及國旗
教育目的:
1、認識各國國旗。
2、開闊幼兒的眼界。
活動準備:世界地圖及國旗
活動過程:
一、走線活動:播放舒緩的走線音樂,幼兒自然進行走線活動。
二、在線上活動:談話—中國國旗
三、科學工作內容:各國國旗
1、介紹活動名稱,將教具端放到桌上。
2、把國旗散置在桌子上,把國旗按洲分類擺放,教師介紹國旗與地圖的配對,從自己的國家和洲開始。
3、教師示范并說明:教具后面有國家名稱,小朋友可以對照后面的圖案和名稱來插國旗。
4、教師帶領幼兒邊插邊認識各國國旗,教師可先提示各國國旗的特征,比如:中國國旗有五個五角星,加拿大國旗有一個楓樹葉等等,幫助幼兒記憶。
5、請幼兒重復操作。
6、整理教具,送回教具柜。
四、幼兒自由工作、教師指導。
活動名稱:科學內容—認識時間(周、月、年)
教具構成:周、月卡片
教育目的:1、使幼兒知道一年有十二個月,一周有七天。
2、初步感知時間概念,懂得珍惜時間。
活動準備:周、月卡片
活動過程:
一、走線活動:播放舒緩的走線音樂,幼兒自然進行走線活動。
二、在線上活動:復習昨天、今天、明天
三、工作內容—-認識時間(周、月、年)
1、介紹活動名稱,將教具端放到工作毯上。
2、教師展示教具:一周有七天,分別是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星期六、星期日。
3、游戲:我是星期幾值日生。
4、教師展示教具:一年有12個月,分別是一月、二月、三月、四月、五月、六月、七月、八月、九月、十月、十一月、十二月。
5、游戲:“過生日”
(1)、教師念兒歌:蘋果、桃子和李子,你的生日在幾月?被請的幼兒回答:在此月的所有幼兒都站起來。其他幼兒共同說:“生日快樂”。
(2)、游戲反復進行玩。
6、整理教具,幼兒自由工作。
活動名稱:中班科學—形狀的穩定性
活動目標:
1.通過動手操作和記錄活動,讓幼兒感知三角形是最穩定的一種形狀,而四邊形等形狀會變形。
2.大膽講述自己的操作結果,培養細心操作的習慣。
3.了解生活中的一些物體就是利用了形狀的穩定或不穩定性原理。
活動準備:做好的三角形、四邊形每組若干,筷子、橡皮筋、記錄表若干,錄像,(自行車、大吊車、鐵塔、照相機三角架等制作的)穩定性的課件。
活動過程
1.看錄像,以自動伸縮門的事例引出課題。
“這個小區的大門能自動拉長、縮短,你們知道是為什么嗎?”
“因為通電了。”
“門有彈性。”
“我看到門那邊有個平行四邊形,本來是大的,門開的時候就變小了。”
“那么,今天我們就來做一個試驗,看看是怎么回事。”
(幼兒可能還不能理解其中的原理,不過,對于伸縮門的好奇使他們急于想知道其中的原因,這就很好地激發了幼兒的興趣。)
2.教師出示用橡皮筋綁好的三角形和四邊形,請幼兒說說是什么形狀,然后進行拉、擠,看看會發現什么現象。請個別幼兒說說自己的發現。
“這個正方形我一拉就變成扁扁的了。”
“我拉不動三角形,三角形很牢。”
小結:原來四邊形是會變形的,不是很牢固,而三角形不會變形,是最牢固的。
3.出示記錄表,講解記錄要求:操作后,在穩定的形狀后面打勾,不穩定的形狀后面打叉。還可以運用老師提供的橡皮筋和筷子,制作不同的形狀,看看這些形狀是否穩定,也在表中記錄下來。然后請幼兒操作,教師重點對幼兒在記錄和繞線中出現的困難加以引導和幫助。
(幼兒基本都能分辨出什么形狀穩定,什么形狀不穩定,并對制作各種形狀非常感興趣,可能操作起來比較困難,只有一小部分幼兒能獨立地用橡皮筋將筷子連成五邊形、六邊形,而且發現這些圖形也都不穩定。)
4.展示個別幼兒的作品,請幼兒說說自己做了一個什么形狀,是否穩定。鼓勵幼兒大膽講述自己的操作結果。
5.引導幼兒再次操作:怎樣可以使四邊形、五邊形等形狀也變得穩固。
(1)引導幼兒討論:只能再用筷子,怎樣讓四邊形、五邊形也變得牢固?
(2)幼兒操作,教師給予指導。(如果幼兒想不出辦法,老師可以給幼兒以適當提醒或暗示,再讓幼兒操作。)
(3)幼兒講述自己的操作過程。
(4)小結:用筷子把四邊形或五邊形變成幾個三角形就變得牢固了。
6.請幼兒聯系生活,說說什么東西的構造利用了三角形的穩定性和四邊形的不穩定性。
師:上次我們看到的自動伸縮門,上面有一個個平行四邊形,開門的時候,平行四邊形變窄,關門的時候又變寬了,非常方便。你還知道生活中有哪些東西運用了三角形穩定、四邊形不穩定的原理嗎?
7.看圖片,了解相關知識(自行車、大吊車、鐵塔、照相機三角架等課件)。
(看了課件,幼兒了解到原來生活中有這么多的東西利用了形狀的穩定和不穩定性,感到非常好奇,為課后的延伸活動奠定了基礎。)
延伸活動
師:這個三角形本領這么大,真神奇啊!小朋友可以在幼兒園、在回家路上、在家里面找一找,看看有沒有什么東西也用到了三角形的這個本領,如果你們找到了再來告訴老師,好嗎?
1.請幼兒平時多注意一下,生活中還有什么物品的構造利用了三角形的穩定性和四邊形的不穩定性。
2.在探索區提供筷子和橡皮筋,供幼兒繼續探索形狀的奧秘。
《自然科學》教案 篇三
第一節 自然科學
概況:
國家
人物
時間
成就
作用地位
近代數學的建立
法國
笛卡爾
提出解析幾何學
17世紀,數學的發展突飛猛進;把形與數統一起來,實現了從常量數學向變量數學的轉折,使精密測量和變量計算成為可能。
英國
牛頓
提出微積分學
德國
萊布尼茨
牛頓力學
英國
牛頓
機械運動三大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
是對自然規律的理性概括,是近代科學形成的標志
電磁學
英國
吉爾伯特
《論磁體》
為制造發動機提供了可能,開辟了電的時代
丹麥
奧斯特
發現電流磁效應
英國
法拉第
用實驗證明電磁感應現象
英國
麥克斯韋
建立系統電磁學理論
德國
赫茲
證明麥克斯韋的理論
化學
英國
波義耳
把實驗方法引入化學
近代化學的創始人
法國
拉瓦錫
提出質量守恒定律
意大利
阿伏加德羅
提出分子概念
標志近代化學發展時期的開始
英國
道爾頓
創立原子論
俄國
門捷列夫
發現元素周期律
是無機化學的系統化和大綜合
生物學
英國
哈維
血液循環理論
奠定了近代生理學的基礎
瑞典
林奈
制定植物分類學
德國
施來登
提出細胞學說是植物的基本單位
德國
施旺
形成細胞學說
法國
馬克
提出生物進化觀點
英國
達爾文
確立進化論
是對生物學的大綜合
法國
巴斯德
奠定微生物學的基礎
物理學新時代
德國
倫琴
發現x射線
居里夫婦
提煉鐳
德國
愛因斯坦
狹義和廣義相對論
否定絕對時空觀,發展了牛頓力學
一、近代數學的建立
1、解析幾何學的創立。
解析幾何學是法國著名哲學家、數學家笛卡爾于1637年創立的。他最早導入運動著的一點的坐標概念,指出了平面上的點和實數對(x,y)的對應關系,提出對于一個二元方程f(x,y)=0滿足這方程的x,y值無窮多,x,y不同的數值所確定平面上許多不同的點,便構成了一條曲線。這樣,就把過去數學里孤立著的兩個研究對象“形”和“數”結合起來,并在數學中引入“變量”,完成了數學史上一項劃時代的變革。正如恩格斯所說,“數學中的轉折點是笛卡爾的變數。有了變數,辯證法進入了數學;有了變數,微分和積分也就立刻成為必要的了。”
2、微積分學的建立。
微積分學是英國科學家牛頓和德國科學家萊布尼茨于1665~1673年間,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分別獨立地創建的。牛頓從運動學的觀點,萊布尼茨從幾何的角度,分別研究得出了導數(求導數即微分學)、積分(求積分即積分學)的基本概念和運算法則,闡明了求導數和求積分是互逆的兩種計算,從而建立了微積分的初步基礎。微積分的產生,使精密的測量和變量計算有了可能;從微積分以后,數學開始進入一個新的以變數為主的領域,即“高等數學”。這不僅在數學史上而且在整個人類的認識史上都是一次巨大的飛躍。
二、牛頓力學體系的建立
1、牛頓力學體系的建立。
牛頓出身于一個貧苦的小農家庭,后以減費生進入劍橋大學,在他的舅父和老師的幫助下,成長為英國著名的物理學家、數學家、天文學家。牛頓在科學史上享有崇高地位,在自然科學領域內作出了奠基性的貢獻。1687年,他發表了科學巨著《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把物體的運動規律歸結為運動三大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由此建立起一個完整的力學理論體系,即牛頓力學體系(也稱經典力學體系)。
2、牛頓力學體系建立的巨大意義。
牛頓力學體系正確地反映了宏觀物體低速運動的客觀規律,它把過去一向認為是截然無關的地球上的物體運動規律和天體運動規律概括在一個統一理論中,實現了自然科學的第一次理論性的大綜合。這是人類對自然界認識的一個飛躍。牛頓力學是整個物理學和天文學的基礎,也是現代一切機械、土木建筑、交通運輸等工程技術的理論基礎。
3、本目小字寫了海王星、冥王星的發現,旨在說明牛頓理論的預見性、科學性。利用萬有引力定律可以計算天體的質量,海王星、冥王星的發現就是應用該定律取得重大成就的例子。
三、電磁學的成就
1、奧斯特發現電流的磁效應。
電和磁是兩千多年前就已發現了的自然現象,但在19世紀以前,人們始終認為兩者是互不相關的。1820年,丹麥物理學家奧斯特首次發現電流周圍存在著磁場。在一次實驗中,他在一根直導線的附近放了一枚小磁針,使磁針和導線平行,當導線中有足夠強的電流通過時,磁針突然偏轉,并與導線垂直,從而證明了電流周圍存在著磁場。這就是著名的奧斯特實驗。這一發現把電和磁聯系起來,為電磁學的系統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礎。此后,電和磁的研究在歐洲一些主要國家中迅速開展。
2、法拉第的電磁感應定律。
在奧斯特發現電生磁以后,英國物理學家、化學家法拉第就開始探索怎樣“把磁轉化為電”。經過xx年的努力,終于在1831年通過實驗發現了電磁感應現象:閉合電路中一部分導體在磁場里做切割磁力線的運動時,閉合電路中就有電流產生。1851年,他確立了電磁感應定律:電路中感生電動勢σ的大小,與穿過這一電路的磁通量φ的變化率成正比。電磁感應現象的發現,是19世紀電磁學的輝煌成就,為制造發電機和電動機提供了理論基礎,為人類開辟了一種新的能源,打開了電力時代的大門。但從法拉第實驗到應用于生產的發電機,中間還經歷了35年(1866年西門子研制成功自激直流發電機)。19世紀70年代,以電力的廣泛應用為首要標志的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了,人類由蒸汽機時代跨進了電氣化時代。從電磁學的實驗和理論研究到電力時代的出現,生動地表明,科學對生產的發展,不僅能起直接的推動作用,而且已經走在生產的前面,起了指導作用。由此,我們也可以加深對鄧小平同志提出的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觀點的理解。本目小字敘述電能開發的重大意義,其目的也在于使學生加深對科技與生產關系的理解。
四、化學的進步
1、近代化學的創始人波義耳。
把英國科學家波義耳稱為近代化學的奠基人,主要有三個理由:
第一,他于1661年出版了《懷疑的化學家》一書,最先認識到化學值得作為一門獨立的科學進行研究,而不應僅僅從屬于醫學和煉金術,并指出化學必須依靠實驗來研究和確定自己的基本定律。
第二,他把嚴密的實驗方法引入化學,最先使用了石蕊試紙,在實驗中使用了天平。
第三,他給元素下了一個清楚的定義。
2、拉瓦錫推翻燃素說。
17世紀末,普魯士國王的御醫斯塔爾提出“燃素說”,認為物質燃燒時放出由火的微粒構成的元素(即燃素)。這種對燃燒的錯誤解釋統治化學界近百年。法國化學家拉瓦錫進行了大量的燃燒實驗,于1777年提出了燃燒作用的氧化學說,推翻了燃素說,并第一次提出氧氣(由希臘文“酸”和“生育”兩字而來)這個名稱。他在《燃燒概論》中提出,“燃燒時放出光和熱”,“物質在空氣里燃燒時吸收了空氣中的氧”,從而揭開了燃燒之謎。拉瓦錫還精確地測定了氧化汞的合成與分解,發現把45份重的氧化汞加熱完全分解后,恰恰得到了415份重的汞和35份重的氧,從而證明了化學反應中的質量守恒定律。他的理論使化學的發展步入正軌,使化學得到突破性的發展。
3、道爾頓提出科學的原子論。
18xx年,英國鄉村教師出身的化學家道爾頓提出了在實驗基礎上的原子論。他認為物質是由不可分割的原子構成的,原子在化學反應中的性質不變;每一種原子都有確定的原子量(道爾頓把最輕的氫原子的質量規定為1,并以此為標準來測定其他原子的相對質量,這種相對質量即元素的原子量),每一種元素以其原子量為最基本的特征。后來,他還計算出許多元素的原子量。道爾頓的原子論,把古希臘哲學家的思想變成了科學的理論,開創了人類在物質認識方面的新紀元。
道爾頓原子論的局限性之一是忽略了原子與分子的區別。18xx年意大利科學家阿伏加羅德提出了分子的概念,并闡明了分子與原子概念的區別和聯系。至此,物質的分子—原子結構學說確立了,化學才取得了飛速的發展。
4、門捷列夫發現化學周期律。
俄國化學家門捷列夫的主要成就是發現化學周期律,揭示了各種元素的性質和原子量之間的周期關系。1869年他編制了第一張元素周期表,1871年又在此基礎上制作了第二張周期表,并給出了周期律的定義:元素(以及由元素所形成的單質和化合物)的性質周期性地隨著它們的原子量而改變。在制定周期表的過程中,他大膽地修訂了一些元素的原子量數值,還預言了當時還沒有發現的一些元素的化學性質,后來的發現證明了他預言的正確。周期律的建立改變了化學研究只限于對無數個別的、零散的事實作無規律的羅列的狀況,是無機化學的系統化和大綜合,對人工制取元素等科研工作和工農業生產的發展起了促進作用,并推進了核子物理學的建立。
五、生物學的巨大進步
1、哈維建立血液循環學說。
英國醫生哈維是實驗生理學的創始人之一,其最主要的成就是建立了血液循環學說。從16xx年他就開始研究人體和動物的血液循環。他以大量的實驗證實了人體和動物體內的血液循環現象,闡明了心臟肌肉收縮是血液流動的動力,血液經心臟推動,從動脈流向全身各部,再沿靜脈返回心臟,如此循環流動不息。他還測定過心臟每搏的輸出量,并指出心臟的左側和右側是互不相通的。哈維的血液循環學說,對破除中世紀的神學迷信、解放思想起了巨大作用。在此基礎上,關于消化吸收、營養、生理化學等新陳代謝功能的研究開展起來,生理學從此確立為一門科學。
2、林耐制定植物分類法。
瑞典博物學家林耐自幼熱愛植物,后赴荷蘭學醫,經營植物園。他創立了拉丁文“雙名制”命名法,大大推進了植物分類的研究。他把植物分做綱、目、屬、種,根據植物的花來分類,并把已知的植物分為“林氏24綱”。在1753年他出版的《植物種志》中,對5 938種植物進行了分類和命名。林耐應用人為分類法和雙名命名法,使雜亂無章的關于植物方面的知識形成了完整的系統。至19世紀,他的人為分類法才被自然分類法所代替。
3、細胞學說的創立。
細胞學說是德意志生物學家施萊登和施旺于1838~1839年建立的。該學說認為一切動物和植物都是由細胞組成,細胞是生命的基本單位,一切有機體都是由單一細胞發展而成的。這就揭示了所有生命現象之間的本質的統一性。恩格斯對細胞學說給予高度評價,把它列為19世紀自然科學的三大發現之一。
4、達爾文創立生物進化論。
英國博物學家達爾文1831年起乘英國海軍勘探船“貝格爾號”,做了歷時5年的環球科學考察,在動植物和地質方面進行了大量的考察和采集。他總結了前人在分類學、比較解剖學、地質古生物學和進化思想方面的成就,再加上自己親身考察以及對大量動植物變異作的系統研究,形成了生物進化的理論。1859年出版了《物種起源》一書,系統地闡述了生物界千萬種的動植物(包括人類),都是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到高級進化而來的,創立了以自然選擇、適者生存為基礎的生物進化學說。它從根本上推翻了長期統治生物學研究的“神創論”思想,極大地震動了學術界,《物種起源》一出版,當天就被搶購一空。從此,達爾文的名字舉世傳揚。恩格斯對達爾文進化論給予很高的評價,認為它也是19世紀自然科學三大發現之一。一些權威的自然科學史認為,19世紀自然科學的最大成就就是進化論和電磁學的建立。
達爾文的《物種起源》一書系統地闡述了生物是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到高級進化而來的,創立了以自然選擇、適者生存為基礎的生物進化論學說。這一學說是對生物學理論的偉大綜合,它從根本上推翻了長期統治生物界的“神創論”,成為19世紀自然科學的三大發現之一,為馬克思主義提供了自然科學的理論依據。
5、巴斯德奠定微生物學的基礎。
巴斯德是法國生物學家、化學家。1854年他在法國葡萄酒產地里爾,任里爾大學理科系主任。應酒廠老板的邀請,研究葡萄酒變質的原因,發現是由一種微生物(醋酸菌)引起的,于是建議采用緩慢加熱殺死微生物的辦法(后被稱為巴斯德消毒法)來解決。這種消毒法很快應用于啤酒、葡萄酒、牛奶的生產以及醫療外科。60年代,他在研究蠶病、雞霍亂、炭疽病和狂犬病中,證實了傳染病是由病源微生物(病菌)引起的,并找到了用接種疫苗的方法來預防疫病。巴斯德對細菌學、免疫學的研究,奠定了微生物學的基礎。
六、物理學的新時代
1、倫琴發現放射現象。
德國物理學家倫琴的最大成就是發現并深入研究了x射線(后人為紀念他,也稱倫琴射線)。1895年底,為研究陰極射線,他在用黑紙密封的克魯克斯管做放電實驗時,發現克管附近的一個涂有鉑氰化鋇的熒光屏發出閃爍的微光。他一連幾個星期在實驗室里工作,做了許多實驗以確定這種“放射作用”的各種性質,隨后寫出論文《一種新的射線》,并將這種新射線命名為“x射線”。倫琴的這一發現,成為人類探索原子內部的微觀世界的重要開始。x射線的應用也很廣,如在科研中用于晶體結構的研究。在工業上用于金屬探傷、在醫學上用于透視等。因發現x射線,倫琴獲得19xx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成為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獎的物理學家。
2、居里夫婦發現放射性元素鐳。
法國物理學家皮埃爾·居里及其夫人瑪麗·居里,在法國物理學家貝克勒爾發現放射性物質鈾(1896年)以后,對放射性現象進行了深入的研究。1898年7月,他們從鈾瀝青礦中含鉍的部分發現了一種新的放射性元素,命名為“釙”(以紀念居里夫人的祖國波蘭);同年12月又在含鋇的部分發現了另一種新的放射性元素“鐳”,其放射性強度要比純鈾強900倍。以后,他們又在極其惡劣和簡陋的條件下,不顧個人健康,艱苦工作了整整4年,終于在19xx年從數噸鈾瀝青礦渣中提煉出微量的氯化鐳,并初步測定出鐳的原子量是225。居里夫婦由于發現放射性元素釙與鐳等重要成就,而與發現放射性鈾的貝克勒爾共同獲得19xx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3、愛因斯坦提出相對論。
德國出生的猶太血統美國物理學家愛因斯坦,是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19世紀末,由于電磁學方面一系列的新發現、新實驗同經典物理學理論發生了矛盾,物理學出現了危機。當時老一輩物理學家都企圖用修補漏洞的辦法來維護經典理論的框架。科學界中一個默默無聞的小人物愛因斯坦,敏銳地意識到只有對物理理論的基礎進行根本性的變革,才能解決這一危機。19xx年,年僅26歲的愛因斯坦發表《論動體的電動力學》,創立了狹義相對論。其要點是:第一,否定了牛頓的絕對空間和絕對時間觀念,指出時間、空間與物質運動不是各自孤立存在的,時間和空間是隨著物質的運動而變化的,物質的質量也是隨運動速度的變化而變化的。這樣,該理論就揭示了空間、時間、物質、運動之間的本質上的統一性,把牛頓的力學理論作為一種特殊情況(當運動速度遠比光速低的時候)概括在內,從而建立了一個既適用于宏觀、低速,又適用于微觀、高速的運動理論。第二,根據狹義相對論的原理,認為質量和能量之間有密切的關系,并推導出著名的質能關系式e=mc2,即物體的能量等于質量與光速(每秒鐘30萬千米)平方的乘積。這一質能轉化原理揭示了原子內部所蘊藏的巨大能量的秘密,為原子能的利用奠定了理論基礎。19xx年愛因斯坦又創立了廣義相對論(19xx年完成了總結性論文《廣義相對論基礎》),進一步揭示了時空結構(四維空時)同物質分布的關系,指出了物質間所存在的萬有引力,是由于物質的存在和分布使時間和空間的性質不均勻(即時空彎曲)而引起的。相對論的提出是物理學思想的一場重大革命,相對論既是原子內部的微觀物理學的基礎,也是天體物理學和宇宙學的基礎。相對論的提出,使愛因斯坦成為繼牛頓之后世界上最偉大的理論物理學家。
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提出以后,牛頓力學是否失去了光輝
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和牛頓力學體系的關系。
①牛頓力學體系概括了物體機械運動的基本定律,這些定律有一個前提,即物體運動是在低速情況下,這些定律才適用。
②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否定了牛頓的絕對時空觀,指出時間和空間不是絕對不變的,它們隨著物質的運動而變化,物質質量隨運動速度的增大而增加。愛因斯坦還提出質能轉化原理,加深了人們對物質和運動的認識。
相對論出現以后,牛頓力學并投有失去光輝,因為:
(1)牛頓在人類科學史上作出了杰出貢獻,他的力學體系一直被稱作近代科學形成的標志。
(2)愛因斯坦只是否定了牛頓的絕對時空論,從本質上修正了由狹隘經驗建立的時空論,同時也發展了牛頓力學,牛頓力學只是相對論力學在低速運動狀態時的一個特例。而牛頓創造的概念至今仍指導著我們的物理學思想。牛頓提出的關于運動的三個定律,仍是整個力學的基礎。
19世紀自然科學的三大發現:細胞學說、進化論、能量守恒定律
分析:近代自然科學發展的原因、作用、認識
原因:
資本主義創造的物質文明奠定了近代自然科學的物質基礎
經濟上的需要是近代自然科學發展的主要動力
面對現實,重視實踐和理性的風氣推動了自然科學的發展
作用:
科學反作用于生產,指導技術改革,開發自然資源,創造了大量的物質財富
啟示認識:
近代自然科學的發明都歷經了長期的、曲折的復雜過程,是一代又一代勇于獻身的科學家不斷奮斗、不懈努力的結晶。
近代自然科學是在資本主義創造的物質文明的基礎上發展的,社會經濟的需要是科學發展的主要動力。
自然科學的成就反作用于生產,指導技術革命、開發自然資源,為社會創造了巨大的物質財富。因此,科技是第一生產力。
自然科學在反對封建迷信的斗爭中,又起到了巨大作用。
理解和認識自然科學與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資產階級思想之間的辯證關系。
近代自然科學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結果,經濟上的需要是科學發展的主要動力,為科學的發展提出越來越多的新課題和更有利的條件;科學又反作用于生產,對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起著越來越大的推動作用,為資本主義制度的鞏固和完善提供了更強大的物質基礎。近代自然科學為反對封建迷信,為啟蒙思想甚至科學社會主義的產生提供了科學依據。
自然科學的重大理論突破在現代社會發展中的先導、革命作用。
在18世紀工業革命時期,是“生產手段的革命”促進生產力發展進而導致社會變革,隨后,自然科學的革命作用日益重要。自然科學理論的突破導致技術革命,新技術與生產結合,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自然科學發現了新的物質,揭示了新的規律,導致了一些全新的生產部門的產生。科學技術成為現代生產力的先導。
認識近現代自然科學發展的三個階段。
近現代自然科學的發展,大體經歷了三個階段:
①興起階段:17世紀近代數學建立、牛頓力學體系創立、近代化學創立、近代生物學創立等,都體現了這個階段的特點。
②綜合化階段:19世紀前期電磁感應現象的發現,綜合了電和磁的關系,并取得了電磁關系研究的飛躍。分子-原子結構學說的確立、化學元素周期律的發現、達爾文生物進化論的提出、愛因斯坦相對論的創立等,都是各學科發展過程中綜合化的表現。
③飛躍階段:20世紀四五十年代新技術革命興起,科技的各個領域都有突破性的進展,而且整體化、綜合化的程度更高,出現了許多新科學。
本文由用戶唯憾夢傾城分享,如有侵權請聯系。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zibokaizhi.cn/249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