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jié)的傳說主要圍繞著介子推的孝道故事。這個故事表達了清明節(jié)祭拜祖先,追憶逝去親人的傳統(tǒng)。清明節(jié)也被認為是一個重要的祭祀節(jié)日,人們會前往墓地獻花、掃墓、燒香、燃燭,表達對逝去親人的懷念之情。在這個日子里,人們也會通過各種方式來表達自己的哀思,比如踏青、蕩秋千、踢蹴鞠等,這些活動也被視為清明節(jié)的傳統(tǒng)文化元素。總之,清明節(jié)的傳說和習(xí)俗都表達了對祖先的敬仰和懷念之情,也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清明節(jié)的傳說1
清明節(jié)來歷
中國歷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為習(xí)俗。唐朝之后,寒食節(jié)逐漸式微,于清明節(jié)掃墓祭祖成了此后持續(xù)不斷的節(jié)俗傳統(tǒng)。唐朝大詩人白居易《寒食野望吟》詩云:"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風(fēng)吹曠野紙錢飛,古墓累累春草綠。棠梨花映白楊樹,盡是生死離別處。冥漠重泉哭不聞,蕭蕭暮雨人歸去。"宋朝詩人高菊卿也曾于一詩中描寫道:"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日落狐貍眠冢上,一滴何曾到九泉!"就是到了今天的社會,人們在清明節(jié)前后仍有上墳掃墓祭祖的習(xí)俗:鏟除雜草,放上供品,于墳前上香禱祝,燃紙錢金錠,或簡單地獻上一束鮮花,以寄托對先人的懷念。
清明節(jié)傳說故事
清明,既是節(jié)氣,又是節(jié)日。清明,在周代已經(jīng)流行了,自古以來人們在清明節(jié)留下了很多習(xí)俗。寒食節(jié)就是。古詩云:“未到清明先禁火”,清明以前禁火的習(xí)俗,始于春秋戰(zhàn)國時代,晉獻公的妃子驪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就設(shè)毒計謀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殺。申生的弟弟重耳,為了躲避禍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間,重耳受盡了屈辱。原來跟著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陸陸續(xù)續(xù)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數(shù)幾個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隨著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餓暈了過去。介子推為了救重耳,從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給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國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
據(jù)傳說,晉文公執(zhí)政后,對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賞,唯獨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晉文公面前為介子推叫屈。晉文公猛然憶起舊事,心中有愧,馬上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賞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幾趟,介子推不來。晉文公只好親去請。可是,當晉文公來到介子推家時,只見大門緊閉。介子推不愿見他,已經(jīng)背著老母躲進了綿山(今山西介休縣東南)。晉文公便讓他的御林軍上綿山搜索,沒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個主意說,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時介子推會自己走出來的。晉文公乃下令舉火燒山,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大火熄滅后,終究不見介子推出來。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jīng)死了。晉文公望著介子推的尸體哭拜一陣,然后安葬遺體,發(fā)現(xiàn)介子推脊梁堵著個柳樹樹洞,洞里好象有什么東西。掏出一看,原來是片衣襟,上面題了一首血詩: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fù)清明。
晉文公將書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親分別安葬在那棵燒焦的大柳樹下。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把綿山改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jié),曉諭全國,每年這天禁忌煙火,只吃寒食。走時,他伐了一段燒焦的柳木,到宮中做了雙木屐,每天望著它嘆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級對上級或同輩之間相互尊敬的稱呼,據(jù)說就是來源于此。
第二年,晉文公領(lǐng)著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墳前,只見那棵老柳樹死樹復(fù)活,綠枝千條,隨風(fēng)飄舞。晉文公望著復(fù)活的老柳樹,像看見了介子推一樣。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愛地掐了一下枝,編了一個圈兒戴在頭上。祭掃后,晉文公把復(fù)活的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又把這天定為清明節(jié)。
以后,晉文公常把書袖在身邊,作為鞭策自己執(zhí)政的座佑銘。他勤政清明,勵精圖治,把國家治理得很好。
此后,晉國的百姓得以安居樂業(yè),對有功不居、不圖寶貴的介子推非常懷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煙火來表示紀念。還用面粉和著棗泥,捏成燕子的模樣,用楊柳條串起來,插在門上,召喚他的靈魂,這東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國百姓的隆重節(jié)日。每逢寒食,人們即不生火做飯,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棗餅、麥糕等;在南方,則多為青團和糯米糖藕。每屆清明,人們把柳條編成圈兒戴在頭上,把柳條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懷念。
清明節(jié)的傳說2
1、清明暮春里,悵望北山陲。燧火開新焰,桐花發(fā)故枝。——《清明》
2、逕直夫何細!橋危可免扶?遠山楓外淡,破屋麥邊孤。宿草春風(fēng)又,新阡去歲無。梨花自寒食,進節(jié)只愁余。——宋·楊萬里《寒食上冢》
3、耕夫召募愛樓船,春草青青萬項田;試上吳門窺郡郭,清明幾處有新煙。——唐·張繼《閭門即事》
4、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宋·王禹俏《清明》
5、試上吳門窺郡郭,清明幾處有新煙。——《閭門即事》
6、鐘鼓喧離日,車徒促夜裝。曉廚新變火,輕柳暗翻霜。傳鏡看華發(fā),持杯話故鄉(xiāng)。每嫌兒女淚,今日自沾裳。——唐·戴叔倫《清明日送鄧芮二子還鄉(xiāng)》
7、滿衣血淚與塵埃,亂后還鄉(xiāng)亦可哀。風(fēng)雨梨花寒食過,幾家墳上子孫來?——明·高啟《送陳秀才還沙上省墓》
8、風(fēng)光煙火清明日,歌哭悲歡城市間。何事不隨東洛水,誰家又葬北邙山。中橋車馬長無已,下渡舟航亦不閑。冢墓累累人擾擾,遼東悵望鶴飛還。——唐·白居易《清明日登老君閣望洛城贈韓道士》
9、滿城風(fēng)絮一層紗,寂寂青山不見家。料得百年身作土,人間孤月映梨花。——《清明》
10、輕紅沾雨不勝衣,才回倦眼又迷離。——《清明祭詩》
11、清明節(jié)氣杏花天,詩酒清吟祭華年。折盡長條倚春雨,為君垂淚小窗邊。——《清明祭詩》
12、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游衍莫忘歸。——《郊行即事》
13、新鶯嘹亂柳煙低,斷魂春雨斷腸期。——《清明祭詩》
14、江南煙雨畫屏中,半鏡斜窗弄小紅。燕子不來樓閣回,柳絲今日向東風(fēng)。——《清明》
15、好風(fēng)朧月清明夜,碧砌紅軒刺史家。獨繞回廊行復(fù)歇,遙聽弦管暗看花。——唐·白居易《清明夜》
16、撩亂春風(fēng)惹杏花,斷送清芬到天涯。——《清明祭詩》
17、佳節(jié)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自生愁。雷驚天地龍蛇蟄,雨足郊原草木柔。——《清明》
18、欲清明把酒釋別愁,欲賞春花且忘憂。——《清明祭詩》
19、晚霽龍門雨,春生汝穴風(fēng)。——《清明日自西午橋至瓜》
20、風(fēng)雨梨花寒食過,幾家墳上子孫來。——《送陳秀才》
21、出犯繁花露,歸穿弱柳風(fēng)。——《清明日》
22、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唐·杜牧《清明》
23、內(nèi)官初賜清明火,上相閑分白打錢。——《長安清明》
24、芳草綠野恣行事,春入遙山碧四周;興逐亂紅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磯;莫辭盞酒十分勸,只恐風(fēng)花一片紅;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游衍莫忘歸。——宋·程顥《郊行即事》
25、游客趨梁邸,朝光入楚臺。槐煙乘曉散,榆火應(yīng)春開。日帶晴虹上,花隨早蝶來。雄風(fēng)乘令節(jié),馀吹拂輕灰。——唐·李嶠《寒食清明日早赴王門率成》
清明節(jié)的傳說3
古密州清明節(jié)時,人們都喜歡用新發(fā)的柳枝編頂帽子戴在頭上,而且在柳枝帽子上還要纏上二十八根紅絲線,嫩綠的柳葉襯著紅紅的絲線,煞是好看,據(jù)說這一習(xí)俗是為了紀念一位姓柳的賢惠女子。
密州城東有條墨河,河兩岸柳樹成蔭。河岸邊的柳家莊有個柳蘭姑娘。柳姑娘心靈手巧,識文斷字,女紅做得尤其好,在十里八鄉(xiāng)很有名,被人稱為巧柳姑娘。柳蘭到談婚論嫁的年紀后,許多做媒的登門求親。后來柳姑娘嫁給了本村的一周姓后生,為人忠厚老實。后生與老爹相依為命,除了幾畝薄地,平時就靠做些短工維持生計。自從柳蘭嫁入周家后,勤儉持家,孝敬公爹,一家人平安和睦,其樂融融。
這年國家戰(zhàn)事不斷,兵源短缺。在一次外出后,后生被強征到軍營服役,一走便沒了音信,只留下柳蘭和公爹一起生活。少了丈夫的柳蘭在家恪守婦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從來不惹是生非。
村里一潑皮無賴覬覦柳蘭的美色,沒事常到周老漢家轉(zhuǎn)悠。幾次糾纏都被柳蘭嚴詞拒絕,無賴不禁惱羞成怒,于是四下散播謠言,說柳蘭趁丈夫不在家與人有染。剛開始人們都不相信,但潑皮說的有鼻子有眼,時間一長,人們看柳蘭的目光就有些變了。
這年年后,周老漢得了一場重病,柳蘭尋醫(yī)問藥,細心照料,慢慢好轉(zhuǎn)。公爹大病初愈,身子比較虛弱,柳蘭就請鄰居幫忙,把家里養(yǎng)了多年的一只大公雞殺了,燉了湯給公爹補身子。沒想到柳蘭第二天從田里回來發(fā)現(xiàn)公爹竟一命嗚呼。周家族人見死了人,就告了官。
州官孔大人聽人來報,忙乘坐小轎,帶了仵作和捕快來到柳家莊。經(jīng)過現(xiàn)場勘驗,周老漢系中毒而死,但所中何毒卻弄不明白。周老漢平時為人和善,與人無爭,誰會下毒呢?孔大人詢問了幾個在場的人,都支支吾吾地不肯說。那潑皮無賴見狀站出來說,定是那柳蘭見丈夫遲遲不歸,耐不住寂寞,與別人勾搭成奸,被公爹撞見后殺人滅口。孔大人聽了,加上眾人的議論覺得有道理,遂把柳蘭帶到縣衙審問。
公堂之上,柳蘭連呼冤枉,矢口否認與人私通。一番大刑下來,柳蘭實在熬不過,只得胡亂招認與一外鄉(xiāng)人有有關(guān)通奸的事,孔大人命人查找那外地人,自然找不到。孔大人只得把公文上報府衙。不幾天回文批示:婦害公爹,有違天倫,為警世人,殺一儆百,斬立決。孔大人接到回文,不待秋后,就把柳蘭的斷頭之日定在清明節(jié)。
清明節(jié)這天,刑場上人山人海,大家都來看名揚一時的巧柳是個什么樣子。時辰一到,三聲追魂炮響,柳蘭姑娘自知時辰已到,抬起頭,淚眼婆娑地向眾人道:“眾位鄉(xiāng)鄰,事已至此,我柳蘭死不足惜,可是我問天問地,自問沒做過有違人倫之事,今日清明,我就以死來證明我的清白吧。”然后轉(zhuǎn)過頭對孔大人說:“大人,民婦年已二十有八,死了也不算夭壽。我的冤屈自不必說,只希望大人以后為官清正廉明,也不枉我屈死一回。”
監(jiān)斬完畢,孔大人回到衙門,正好有位好友來拜訪。二人酒足飯飽,弈棋為樂。一番廝殺,孔大人漸漸落了下風(fēng),他冥思苦想了半晌想了一妙招。一子落下,好友連呼:“好棋,好棋,孔大人這棋真是毒啊,不亞于十年的雞頭。”孔大人心里一動,忙問十年的雞頭如何講。好友微微一笑,說:“兄臺有所不知,十年的雞頭賽砒霜啊,而且雞頭毒無色無臭,殺人于無形。”孔大人一下記起審問柳蘭時,她曾不止一次提到,周老漢喝的雞湯就是用養(yǎng)了十幾年的’一只雞燉的!當下他把柳蘭的案子細細一想,登時一跤跌倒,驚呼道:“我錯殺柳氏了。”
孔大人后悔莫及,清明節(jié)當天就寫好上報文書請求自罰俸祿,并傳下布告,清明三日全城人皆用柳枝編帽子戴在頭上,又在柳枝上纏上二十八根紅絲線,謂之“戴柳”,以紀念屈死的柳蘭,同時也警示為官者不要偏聽偏信,妄自尊大。
感謝您花時間閱讀本文。如果您覺得清明節(jié)的傳說這篇文章對您有所幫助,我們非常希望您能夠?qū)⑵浞窒斫o更多的人。最后我們將繼續(xù)努力,為您提供更多有價值的內(nèi)容。祝您生活愉快!
本文由用戶Michael Wilson分享,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如若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zibokaizhi.cn/638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