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知識點總結 篇一
一、字詞基礎
1、《新聞兩則》
鄂è:湖北省的簡稱。 豫yù:今河南省的簡稱。
綏靖suíjìng:保持地方平靜;安撫平定;過去反動政府。 阻遏zǔ’è:阻止;遏止。
銳不可當ruìbùkědāng: 銳:鋒利。當:抵擋。形容來勢銳猛,無法阻擋。
蕪湖 荻港 潰退 要塞 閿鄉 逃竄 聿
2、《蘆花蕩》
尖利jiānlì: 尖銳鋒利。 能耐néngnai: [口]∶本事;技能。
悠閑yōuxián: 從容閑適而無所牽掛。
寒噤hánjìn:因受冷或受驚而身體顫動。
仄歪zè :傾斜。 央告yānggào: 懇求。
轉彎抹角:語言不便直說,以比喻、暗示或正言反說等方式表達。
張皇失措:慌慌張張,不知怎么辦才好。
葦塘 堤防 竹篙 編算 瘧子 吆喝 躥 颯颯 泅水 蓮蓬
3、《蠟燭》
拂曉fúxiǎo∶天快亮的時候;緊連黎明前的時間。
瓦礫wǎlì: 破碎的磚瓦。 地窖dìjiào: 貯藏用的地坑或地下室。
鞠躬jūgōng∶請安、低頭,彎腰或屈膝以表示尊敬、屈從或羞愧;在跳方形舞時(向舞伴)行禮。
顫巍巍chànwēiwēi: 震顫而動作不準確的樣子。
偷襲 迫擊炮 匍匐 交叉 腋窩 名副其實=名符其實
閱讀理解修辭手法答題方法 篇二
1、比喻:化平淡為生動,化深奧為淺顯,化抽象為具體。
2、擬人:化物為人,拉近距離,親切自然;便于對話,交流情感。
3、借代:以簡代繁,以實代虛,以奇代凡。
4、夸張:烘托氣氛,增強感染力,增強聯想;創造氣氛,揭示本質,給人以啟示。
5、對偶:便于吟誦,易于記憶,使詞句有音樂感;表意凝練,抒情酣暢。
6、排比:內容集中,增強氣勢;敘事透辟,條分縷析;語氣強勁,抒情強烈。
7、反復:突出思想,強調情感;承上啟下,層次清晰;多次強調,增強感染力。
語文基礎知識點總結 篇三
小學語文基本文學常識
1、佛教四大名山:五臺山 峨眉山 普陀山 九華山
2、中國四大發明:指南針 造紙術 印刷術 火藥
3、中醫四診:望 聞 問 切
4、戲曲四行當:生 旦 凈 丑
5、道教四大名山:湖北武當山 江西龍虎山 四川青城山 安徽齊云山
6、四大石窟:云岡石窟 龍門石窟 麥積山石窟 敦煌莫高窟
7、黃山四絕:奇松 怪石 云海 溫泉
8、泰山四大奇觀:旭日東升 晚霞反照 黃河金帶 云海玉盤
9、中國四大名樓;岳陽樓 黃鶴樓 騰王閣 太白樓
10、四大古典小說:《三國演義》 水滸傳 西游記 紅樓夢
11、四大譴責小說:官場現形記(李寶嘉) 二年目睹之怪現狀(吳研人) 老殘游記(劉鄂) 孽海花(曾樸)
12、民間四大傳說:牛郎織女 孟姜女尋夫 梁山伯與祝英臺 白蛇與許仙
13、古代四美女:西施(沉魚) 王昭君(落雁)貂禪(閉月) 楊玉環(羞花)
14、古代四美:音樂 珍味 文章 言談/ / 良晨 美景 賞心 樂事
15、蘇門四學士:黃庭堅 秦觀 曾補之 張來
16、四史:史記 漢書 君漢書 三國志
17、歷四大書院:廬山白鹿洞 長沙岳麓 衡陽石鼓
18、商丘應天府
19、古代祥瑞四靈:龍 鳳 麒麟 龜
20、宋中興四詩人:陸游 楊萬里 范大成 尤袤
小語文基礎知識整理
1、句子不完整。
如:戰士的英勇頑強,奮不顧身的優秀品質。
改為:戰士的英勇頑強,奮不顧身的優秀品質令人敬佩。
2、用詞不當。
如:我的書包里還缺乏一個像樣的鉛筆盒。
“缺乏”用得不恰當,應改為“缺少”。
3、搭配不當。
如:他穿著一件灰大衣和一頂紅帽子。
“穿”與“帽子”搭配不當,應改為:他穿著一件灰大衣和(戴著)一頂紅帽子。
5、詞序混亂。
如:打乒乓球對我是很感興趣的。
應改為:我對打乒乓球是很感興趣的。
6、前后矛盾。
如:油菜地里一片金黃的菜花,五彩繽紛。
“一片金黃”與“五彩繽紛”相矛盾,應把“五彩繽紛”去掉。
7、重復啰嗦。
如:他是我們班成績秀、功課的學生。
“成績秀”和“功課”意思重復,這里只需保留其中一個。
8、不合邏輯,不合事理。
如:他在霞光中讀著書,不知不覺過了兩個鐘頭。
“霞光”稍縱即逝,持續兩個小時是不符合現實的。應把“霞光”改為“陽光”。
小學語文基礎知識大全
修辭手法是修飾文字詞句、運用各種表現方式,使語言表達得準確、鮮明而生動有力。常用的修辭手法有:比喻、擬人、夸張、排比、對偶、反復、設問、反問、引用、對比、借代、反語、頂真、互文、比擬等。
1、比喻
說白了就是打比方,利用事物間相似的地方,借一個事物說明另一個事物的方法。
2、擬人
是把人的特征給予事物,讓事物如人一樣說話、活動、有感情。
3、夸張
對某一個事物進行擴大或者縮小的描述,但不是豪無邊際沒有原則無限的,不同于說大話,而是藝術的擴大或縮小。
4、排比
是把三個或三個以上結構相同或相似,預期一致的詞組或句子排列起來,借以增強表達效果。
5、反問
用問的預期表達確定的意思或加重語氣。說白了就是有問答在句中。設問:可以直白的說就是自問自答。
6、雙關
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故意讓一個詞語或一句話獲得雙重意義。
7、引用
引用別人的話或成語、典故等。
8、反語
故意說反話,用一種本來意思相反的詞語或句表達意思。
9、對偶
用字數相等、結構相似的兩個句子或短語表達意思相近相關或相反的。
10、反復
為表達強烈的感情有意重復使用某個詞語、句子。
11、借代
不直接說出要說的人或事,而是借用和這個事或人相關的人或事。
語文基礎知識點總結 篇四
文言文閱讀
1、文言詩文背誦要求做到一字不漏,一字不添,一字不倒,一字不改;默寫文言詩文語句,不僅要連貫前后語句,默寫時還應一字不錯。中考默寫一般4句詩、2句文,特別注意背誦篇目中的名句。記住并糾正自己以前默寫中的錯別字。
2、古詩理解鑒賞要重點關注各冊教材中以講讀篇目出現的古詩詞曲,要注重古代文化文學常識的積累,特別是教材中的注釋;要對《篇目點擊》中的賞析指導和練習相當了解,對詩句的理解、詩詞主要內容和寫作意圖、作者的思想感情等把握準確。
3、對一些名家名篇,還應了解作者的姓名、生活時代和篇名。
4、掌握常見文言實詞的含義和6個虛詞的用法。一般為古漢語的特殊用法為:一詞多義、通假、詞類活用、古今異義。因此對課文中的這類詞要特別重視,必須理解掌握《篇目點擊》中收入的150個實詞和6個虛詞的用法,特別是初中教材中出現的義項。
5、在句子翻譯中要有敏感的“特殊句式”意識。如省略句,注意把省略的主語賓語加上;如判斷句、倒裝句(賓語前置、狀語后置)、被動句、反問句等。在翻譯時要落實關鍵實詞的含義和虛詞的用法,翻譯句子的語氣句式必須與原句保持一致。
6、在課外文言文的閱讀上,遇見不會的詞或者一下沒想起的詞大可不必緊張,聯系上下文,結合故事(文章)的情節,理解(猜)出它的意思,把詞帶到文章中去理解,切記翻譯不可脫離文章。如果選文下有注釋,一定要充分利用注釋的提示作用。
7、在課內語段閱讀上要注重選文主要內容的歸納概括,如果在自己復習掌控的范圍內,當然可以憑記憶答題;若自己復習不到位或記憶不清,則要仔細閱讀選文收集處理信息,然后作出合理而簡要的表述。在課外文言文閱讀上,要注意文章蘊含的道理體悟或文章中人物性格特征的歸納提煉。
中考語文復習必備的成語
01、黯然失色:暗淡地失去光澤,形容相形之下顯得遜色,也形容神情沮喪,無精打采。
02、暗送秋波:既指指有情人暗中眉目傳情,也指含蓄地給另從傳遞消息。也指獻媚取寵,暗中勾結。
03、按圖索驥:既比喻辦事機械死板,也比喻按照線索尋找。
04、暗送秋波:既指獻媚取寵,暗中勾結,也指有情人暗中眉目傳情。
05、哀而不傷:形容詩歌、音樂優美雅致,感情適度。也比喻做事適中,沒有過與不及之處。
06、不絕如縷:像一根似斷未斷的細線那樣,形容事情十分危急。也用以比喻聲音徽弱,或某種技藝后繼乏人。
07、不翼而飛:比喻言論或消息流傳得極快;也用以指東西丟失。
08、鞭辟入里:形容言辭或文章說理透徹,也形容領會深刻。(鞭辟:鞭策;里:里層)。
09、不省人事:昏迷,失去了知覺。也指不懂得人情世事。
10、不怕官,只怕管:指直接管的人要比官更有威嚴。也指在人管轄之下,一切只能聽命于他。
11、不入虎x,焉得虎子:不進老虎洞,怎能捉到小老虎。比喻不親歷艱險就不能取得成功。
12、比翼雙飛:比喻夫婦恩愛,朝夕相伴。也比喻互相幫助,共同前進。
13、兵強馬壯:形容戰斗力量的充足,也比喻勢力的強大。
中考語文復習:古詩文默寫
《出師表》
1、《出師表》中表示作者感恩圖報的句子是: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
2、《出師表》中,諸葛亮分析先漢興隆的原因是:親賢臣,遠小人。
3、《出師表》中敘述諸葛亮追隨先帝驅馳的原因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
4、當任命一個人來挽救局面,人們常引用的《出師表》中的一句名言是: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
5、《出師表》中表明作者志趣的句子: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
6、《出師表》中諸葛亮勸劉禪對宮中、府中官員的賞罰要堅持同一標準的句子:陳罰減否,不宜異同。
7、《出師表》中作者指出出師戰略目標的句子: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佞臣,興復漢室,還于舊都。
8、《出師表》中諸葛亮向后主提出嚴明賞罰建議的語句是:若有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
9、《出師表》中敘述諸葛亮追隨先帝驅馳原因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10、《出師表》中指出出師戰略目標的句子是: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佞臣 ,興復漢室,還于舊都;
11、《出師表》中、作者向后主提出的三條建議是:①開張圣聽;②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③親賢臣,遠小人。
本文由用戶蒼笙踏歌分享,如有侵權請聯系。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zibokaizhi.cn/295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