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智慧與時代精神 篇一
一、綜合解說
【地位作用】
本單元在全書中起著引領和導入作用,是全書的起始課。什么是哲學?哲學的基本問題是什么?哲學在社會發(fā)展中有什么作用?這些問題的探究與學習,有助于我們在掌握本單元基本理論的同時,為全書的學習打下基礎。
從身邊的哲學入手,通過對哲學概念和哲學基本問題的體會,有助于我們劃清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界限,以科學的世界觀指導我們現在的學習和今后的工作。因此,本單元的學習,對我們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二、主要內容
根據最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本單元分為三課:第一課“美好生活的向導”;第二課“百舸爭流的思想”;第三課“時代精神的精華"。
第一課包括兩個框題:生活處處有哲學;關于世界觀的學說。第一框共兩個目題:第一目從我們的生活入手,說明哲學的智慧產生于人類的實踐活動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第二目講了兩個問題:一是哲學的本義愛智慧;二是哲學的任務是指導人們正確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二框共兩個目題:第一目講哲學概念的基本含義。第二目主要講哲學與具體科學的相互關系。
通過本課學習,使同學們了解什么是哲學、哲學與具體科學的關系等。引導同學們進入生活與哲學的學習。
第二課包括兩個框題:哲學的基本問題;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
第一框共兩個目題:第一目從哲學研究的問題入手,指出了哲學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進而分析了對此問題的不同回答是劃分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可知論與不可知論的標準。第二目分析為什么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哲學的基本問題,從兩個方面進行探究。
第二框,首先探究唯物主義,指出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及唯物主義在其歷史發(fā)展中形成的三種基本形態(tài);其次分析唯心主義,指出唯心主義的基本觀點,并說明了唯心主義的兩種基本形態(tài);最后指出雖然哲學史上存在著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辯證法和形而上學“兩個對子”,但從基本派別來看則只有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個陣營。通過本課學習,使同學們了解哲學的基本問題,掌握什么是唯物主義、唯心主義。吸收前人的智慧堅定辯證唯物主義立場。
第三課包括兩個框題:真正的哲學都是自己時代的精神上的精華;哲學史上的偉大變革。
第一框共兩個目題:第一目從歷史事實入手,設置探究,引導學生感悟社會存在對哲學思想的決定性作用。第二目進一步闡釋哲學思想對社會變革的反作用。
第二框共三個目題:第一目分析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的階級基礎、自然科學基礎和理論來源,論證其出現的必然性。第二目在對比的基礎上認識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歷史性革命,把握其基本特征。第三目依循歷史脈絡,介紹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三大理論成果。
通過本課學習,深刻理解黨和國家的指導思想。自覺掌握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增強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積極性
三、單元導語:生活智慧與時代精神
“我是誰?”“世界從何而來?”“我是什么樣的人?我由什么原因獲得我的存在?世界是否因為我而存在?我們生命的意義和價值是什么?”
哲學就是通過對一系列關乎宇宙和人生的一般本質和普遍規(guī)律問題的思考而形成的一門學科。馬克思主義哲學是我們時代精神上的精華和思想智慧,是人類美好生活的向導。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可以幫助我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使我們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少走彎路;可以幫助我們形成正確的思維方法,鍛煉我們的思維能力,激發(fā)我們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學好哲學,終生受益。
生活智慧與時代精神 篇二
第一單元 生活智慧與時代精神
第一課 美好生活的向導
1.哲學與生活的關系。
(1)哲學的起源
哲學的智慧產生于人類的實踐活動,哲學源于人們對實踐的追問和對世界的思考。哲學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它總是自覺不自覺地影響著我們的生活。
【提示】
兩句話各有側重:哲學智慧產生于實踐,這是最根本性的。但人類的實踐活動并不能自發(fā)地生成哲學,只有人們在實踐中自覺地思考和追問,哲學才會出現。
(2)哲學的本義
愛智慧或追求智慧。
【提示】
哲學≠智慧:哲學本身并非就是智慧,而是追求智慧之學。
(3)哲學的功能
幫助人們樹立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指導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
(4)哲學的任務
真正的哲學給人智慧、使人聰明,可以使我們正確地對待宇宙和人生。因此,哲學的任務就是指導人們正確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
【提示】
哲學的任務≠哲學的作用(或功能):哲學的作用是指導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哲學的任務是指導人們正確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只有真正的哲學才得以完成這一任務。
2.哲學是系統(tǒng)化理論化的世界觀、哲學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tǒng)一。
(1)哲學與世界觀
比 較 哲 學 世界觀
區(qū)別 含義 哲學是關于世界觀的學說,是系統(tǒng)化、理論化的世界觀,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tǒng)一,是具體知識的概括和總結。 世界觀是人們對整個世界以及人和世界關系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
特征 并非人人都是哲學家,哲學是系統(tǒng)化、理論化的世界觀。 世界觀幾乎人人都有,是自發(fā)形成的、零散的、樸素的、缺乏理論的論證。
聯系 ①世界觀是哲學的內容,哲學是世界觀的最高表現。
②哲學關于世界觀的學說,是系統(tǒng)化、理論化的世界觀。即世界觀一經概括和總結,形成一定的思想體系時,世界觀便成了哲學。
③世界觀和哲學都把整個世界(包括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類思維)當作自己的認識和研究對象,都是對整個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觀點。
(2)哲學與世界觀、方法論
(3)世界觀與方法論的關系
(1)區(qū)別:含義不同。世界觀是指人們對整個世界以及人與世界關系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
人們用這種觀點作指導去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成為方法論。方法論是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則和根本觀點。
(2)聯系:世界觀決定方法論,方法論體現世界觀,有什么樣的世界觀 就有什么樣的方法論。不存在脫離世界觀的方法論,也不存在脫離方法論的世界觀。
3. 哲學與具體科學的關系。
比 較 哲 學 具 體 科 學
區(qū)別 研究對象和回答問題不同 以整個世界(包括自然界,人類社會、思維)作為研究對象,回答整個世界萬事萬物所具有的共同性質和共同規(guī)律的問題 以世界某一領域為研究對象,回答的是某一領域、某一局部的特殊性質和特殊規(guī)律的問題
聯系 ①二者是共性與個性、一般與個別、普遍與特殊的關系。
②具體科學是哲學的基礎,具體科學的進步推動著哲學的發(fā)展;
③哲學反過來又為具體科學的研究提供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
注意:“哲學是具體科學知識的總和”、“哲學是科學之科學”、“哲學是科學之母” 、“哲學是百科全書”等說法都是錯誤的,但可說“哲學是科學研究之母”。
生活智慧與時代精神 篇三
第13課時 生活智慧與時代精神
繁榮哲學社會科學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1.《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第十二個五年規(guī)劃綱要》,首次把“實施哲學社會科學創(chuàng)新工程,繁榮發(fā)展哲學社會科學”列入規(guī)劃綱要。曾多次強調:“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chuàng)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新局面的偉大歷史進程中,哲學社會科學具有不可低估的戰(zhàn)略地位和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馬克思主義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旗幟和靈魂,是我國哲學社會科學最核心的組成部分和最根本的理論基礎。我們黨從誕生之日起就把馬克思主義確立為自己的指導思想,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創(chuàng)立了毛澤東思想和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fā)展觀等重大戰(zhàn)略思想在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這兩大理論成果。
1.為什么要繁榮發(fā)展哲學社會科學?
(1)哲學的任務就是指導人們正確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必須繁榮發(fā)展哲學社會科學。
(2)哲學是社會變革的先導。真正的哲學可以預見和指明社會的前進方向,提出社會發(fā)展的理想目標,指導人們追求美好的未來。哲學社會科學的繁榮發(fā)展對社會改革和發(fā)展必將具有深刻的意義。
(3)意識具有能動作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社會科學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我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強大思想武器。
2.如何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1)人的認識具有無限性和反復性。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要與時俱進,防止僵化和停滯。
(2)物質決定意識,要一切從實際出發(fā)。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要全面準確把握基本國情,豐富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
(3)實踐決定認識,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必須理論聯系實際,著眼于新的實踐,及時總結群眾經驗,形成科學的理論體系。
1.國家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明確提出,要大力推進哲學社會科學創(chuàng)新體系建設,實施哲學社會科學創(chuàng)新工程,繁榮發(fā)展哲學社會科學。這是因為( )
a.哲學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tǒng)一
b.哲學社會科學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fā)展的基礎
c.哲學社會科學能夠為人們提供解決實際問題的具體方案
d.哲學社會科學能預見和指明社會發(fā)展的方向
解析:選d。本題考查哲學的社會作用,a項觀點正確但不符合題意。b、c兩項觀點錯誤,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fā)展的基礎。哲學提供方法論,但不能提供具體的方法。d項觀點正確且符合題意。
2.馬克思主義哲學是迎接人類黎明即人類解放的“高盧雄雞”。這句話主要說明馬克思主義哲學的( )
a.反思性 b.革命性
c.發(fā)展性 d.科學性
解析:選b。馬克思主義哲學之所以是革命的,在于它是改變世界的科學,是指導人類解放的科學。
例1:(•海南•18)馬克思主義創(chuàng)始人反對把自己的哲學視為“純粹思辨的觀念”和“書齋里的學問”,強調“問題在于改變世界”,從而實現了哲學的變革。這表明
①是否研究時代的迫切問題是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以往舊哲學的本質區(qū)別
②關注與無產階級利益相關的現實問題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內在要求
③哲學社會功能的缺失是以往舊哲學區(qū)別于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顯著標志
④為無產階級提供認識和改造世界的工具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使命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特征和功能的認識。馬克思主義哲學實現了實踐基礎上的科學性和革命性的統(tǒng)一,①③說法錯誤,②④符合題意,應選c。
例2:(•海南•21)鄧小平說:“光靠物質條件,我們的革命和建設都不可能勝利。過去我們黨無論怎樣弱小,無論遇到什么困難,一直有強大的戰(zhàn)斗力,因為我們有馬克思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念。”下列對這一觀點理解正確的是
①馬克思主義是一種強大的物質和精神力量
②馬克思主義是革命和建設中的強大精神支柱
③先進社會意識對社會歷史發(fā)展具有積極促進作用
④先進社會意識的變化決定革命和建設事業(yè)的發(fā)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功能的認識。①說法錯誤,馬克思主義是一種強大的精神力量,而不是物質力量。④夸大了社會意識的作用,是唯心主義的表現。②③符合題意,應選c。
生活智慧與時代精神 篇四
課題
生活與哲學第一單元生活智慧與時代精神
執(zhí)筆人
編寫日期
執(zhí)行人
執(zhí)行日期
三維
教學
目標
1.識記:哲學是社會變革的先導;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的條件;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特征;2.理解:生活處處有哲學;哲學與世界觀、方法論、具體科學之間的關系;真正的哲學都是時代精神的總結和升華;
3.簡單運用:哲學的基本問題;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本質區(qū)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三大理論成果。
重點
難點
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本質區(qū)別
教法
教具
講解 學生讀 多媒體
教學過程
特色教案
第一單元 生活智慧與時代精神【考點解析】 1.生活處處有哲學(理解):哲學產生于人類的實踐活動,源于人們對實踐的追問和對世界的思考。哲學能指導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 2.關于世界觀的學說(理解):世界觀是人們對整個世界以及人與世界關系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哲學是系統(tǒng)化理論化的世界觀,是對自然、社會和思維知識的概括和總結,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tǒng)一。 3.哲學的基本問題(識記):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哲學的基本問題。對思維和存在何者為第一性的問題的不同回答,是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唯一標準。 4.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理解):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物質是本原,先有物質后有意識,物質決定意識。樸素唯物主義、形而上學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是唯物主義的三種基本形態(tài)。唯心主義的基本觀點:意識是本原,先有意識后有物質,意識決定物質。主觀唯心主義、客觀唯心主義是唯心主義的兩種基本形態(tài)。 5.社會變革的先導(識記):哲學是對時代精神的總結和升華,它通過對舊制度和舊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觀念,解放人的思想;它可以預見和指明社會前進的方向,動員和掌握群眾,從而轉化為變革社會的強大物質力量。 6.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特征(識記):實現了唯物主義與辯證法的有機統(tǒng)一;唯物辯證的自然觀和唯物辯證的歷史觀的有機統(tǒng)一;實踐基礎上的科學性和革命性的統(tǒng)一。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是無產階級的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7.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大理論成果(識記):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fā)展觀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大理論成果。
教學
后記
生活智慧與時代精神 篇五
第一單元 生活智慧與時代精神導學案
一、考點掃描
(1)哲學是什么
哲學與世界觀和方法論
哲學與其他學科的關系
哲學與時代精神
哲學的作用
(2)哲學基本問題
哲學基本問題的內容
思維和存在的關系成為哲學基本問題的根據
(3)唯物主義及其形態(tài)
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的特點
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的特點
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的特點
(4)唯心主義及其形態(tài)
主觀唯心主義
客觀唯心主義
(5)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的歷史條件
(6)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特征
(7)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
二、考情分析
專題
十三
生活智慧與時代精神 唯心主義及其形態(tài) 江蘇單科,25,2分
意識決定物質 寧夏/遼寧文綜,23,4分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特征 江蘇單科,24,2分
三、知識梳理(一)
1.哲學與生活的關系
哲學產生于人類的實踐活動,產生于人們對世界的追問和思考。哲學就是給人智慧、使人聰明的學問,哲學是現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靈魂”。
2.哲學是系統(tǒng)化理論化的世界觀、哲學是世界觀與方法論的統(tǒng)一
1)哲學與世界觀的關系:
區(qū)別:
①含義不同:哲學是關于世界觀的學說,是系統(tǒng)化理論化的世界觀;世界觀是人們對整個世界以及人與世界關系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
②形成不同:世界觀通常是自發(fā)形成的;哲學則是哲學家自覺研究的結果。
③特點不同:世界觀人人都有,哲學并非人人都有;世界觀是零散的、樸素的,哲學是理論化、系統(tǒng)化的。
聯系:
①哲學是系統(tǒng)化理論化的世界觀。
②哲學和世界觀的研究對象都是整個世界。
(2)世界觀與方法論的關系:
區(qū)別:(含義不同)
世界觀是人們整個世界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方法論是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則和根本方法。
聯系:世界觀和方法論是同一問題的兩個方面,二者不可分割,一般來說,世界觀決定方法論,方法論體現世界觀,有什么樣的世界觀就有什么樣的方法論。哲學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tǒng)一。
(3)關于哲學的含義:
①從與世界觀的關系看,哲學是關于世界觀的學問,是系統(tǒng)化理論化的世界觀;
②從與具體科學的關系看,哲學是具體科學的概括和總結;
③從與方法論的關系看,哲學既是世界觀又是方法論,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tǒng)一。
3.哲學和具體科學的關系
(1)區(qū)別:
①含義不同:哲學是對自然、社會和思維知識的概括和總結;具體科學揭示的是自然、社會和思維某一具體領域的規(guī)律和奧秘。
②研究對象不同:具體科學研究世界某一具體領域的本質和規(guī)律;哲學研究整個世界的本質和規(guī)律。
③哲學與具體科學是一般和個別、共性和個性的關系。
(2)聯系:
①哲學是對具體科學的概括和總結。具體科學是哲學的基礎,具體科學的進步推動著哲學的發(fā)展。那種把哲學看作“科學之科學”,認為哲學可以取代具體科學的看法是錯誤的。
②哲學為具體科學提供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只有堅持正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科學家才不至于在研究活動中迷失方向。
4、真正的哲學都是自己時代的精神上的精華
(1)為什么
真正的哲學都是自己時代的精神上的精華,正確地反映了時代的任務和要求,牢牢的把握了時代的脈搏,正確地總結和概括了時代的實踐經驗和認識成果
(2)作用
①哲學可以通過對社會的弊端,對舊制度和舊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觀念,解放人的思想。
②哲學可以預見和指明社會的前進方向,提出社會發(fā)展的理想目標,指引人們追求美好未來;動員和掌握群眾,從而轉化為變革社會的巨大物質力量。
③總之,任何反映時代的歷史人物和客觀要求的哲學,都可以成為這一時代社會變革的先導,推動時代的步伐,指導社會的變革。
知識梳理(二)
1、哲學的基本問題
(1)是什么:思維和存在關系問題(或物質和意識的關系問題)。
哲學基本問題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思維和存在何者為第一性的問題(即存在和思維那個是世界的本原,誰決定誰的問題),對這個問題的不同回答,是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唯一標準;二是思維和存在有沒有同一性的問題,即思維能否正確認識存在的問題。
這是可知論與不可知論的主要分歧。
(2)為什么:
①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人們在生活和實踐活動中首先遇到和無法回避的基本問題。無論是認識世界還是改造世界,都要解決一個共同的問題——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
②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是一切哲學都不能回避,必須回答的問題。
③它貫穿于哲學發(fā)展的始終,對這一問題的不同回答決定著各種哲學的基本性質和方向,決定著它們對其他哲學問題的回答。
2、哲學基本問題的內容
(1)思維和存在何者為本原的問題,對這個問題的不同回答是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唯一標準。
(2)思維和存在有無同一性,即思維能否正確反映存在,對這個問題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哲學上的可知論與不可知論。
*(1)劃分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唯一標準是思維和存在何為世界本原的問題。
(2)凡認為存在是本原,就是唯物主義;凡認為思維是本原,就是唯心主義。
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及其三種基本歷史形態(tài)
3、唯物主義及其形態(tài)
(1)基本觀點:物質是本原的,意識是派生的,先有物質后有意識,現有物質后有意識,物質決定意識。
(2)基本歷史形態(tài):
①古代樸素唯物主義
a、基本觀點:金、木、水、火、土等是世界本原,即物質 = 具體物質形態(tài)
b、進步性:否認世界是神創(chuàng)造的,認為世界是物質的,堅持了唯物主義根本方向,本質上是正確的;有了樸素的辯證法思想。
c、局限性:一種可貴的猜測,沒有科學根據;它把物質歸結為具體的物質形態(tài),復雜問題簡單化;它只是一種直觀的想象和觀測,缺乏科學依據,并沒有真正揭示物質的本質;也很難解釋物質世界的無限多樣性。
②近代形而上學(機械)唯物主義(把物質歸結為原子,機械性、形而上學性、唯心史觀)
a、基本觀點:認為原于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屬性就是物質的屬性,即物質 = 原子、分子
b、進步性:克服了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的樸素性和直觀性,以一定的自然科學為根據來解釋世界的物質性,是唯物主義物質觀的發(fā)展和深化,豐富和發(fā)展了唯物主義。
c、局限性:第一,把特定歷史條件下關于物質結構的自然科學理論同哲學上的物質范疇混為一談。
第二,機械性,把一切運動形式都歸結為機械運動,否認物質運動的多樣性。
第三,形而上學性,即否認事物的聯系和發(fā)展,否認矛盾是事物發(fā)展的動力。
第四,不徹底性,即不能把唯物主義觀點貫徹社會歷史領域去,把人的思想和意志當作社會發(fā)展的決定力量,從而在歷史觀上陷入了唯心主義。
③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物質 = 客觀實在)
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是唯物主義哲學中最徹底、最科學的形態(tài),它不僅把唯物主義與辯證法結合起來,而且在社會歷史領域堅持了唯物主義,做到了辯證唯物的自然觀和歷史觀的統(tǒng)一。
它正確揭示了物質世界的基本規(guī)律,反映了社會歷史發(fā)展的客觀要求,反映了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它是無產階級的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我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偉大思想武器。
3、唯心主義及其形態(tài)
(1)基本觀點:唯心主義認為,意識是本原的,物質依賴于意識,不是物質決定意識,而是意識決定物質;
(2)兩種基本形態(tài)
①主觀唯心主義的觀點:把人的主觀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覺、經驗、心靈等)夸大為唯一的是在,當成第一性的東西,認為客觀世界以及整個世界都依賴于人的主觀精神。
②客觀唯心主義的觀點:把客觀精神(如上帝、鬼神、理念、絕對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認為現實的世界只是這些客觀精神的外化和表現。
●哲學兩個對子之間的關系
哲學上“兩個對子”是: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對立,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對立。哲學中這“兩個對子”既有區(qū)別,又有聯系。
①其區(qū)別在于它們所回答的是哲學中的兩個不同問題: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對立是關于世界是什么的問題,屬于哲學基本問題的范疇,是源;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對立是關于世界“怎么樣”的問題,是流。
②其聯系主要表現在: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對立從屬于唯物主義和形而上學的對立;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對立又受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對立的影響和制約。
知識梳理(三)
1、哲學與時代精神
①任何哲學都是一定社會和時代的精神生活的構成部分,是一定社會和時代的經濟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②真正的哲學之所以是自己時代的精神上的的精華,就是因為它正確地反映了時代的任務和要求,牢牢地把握住了時代的脈搏,正確地總結和概括了時代的實踐經驗和認識成果。
2、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的歷史條件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產生有著深厚的階級基礎、自然科學基礎和理論來源。
①階級基礎:無產階級的產生和發(fā)展。
②自然科學基礎:細胞學說、能量守恒和轉化定律、生物進化論。
③理論來源:德國古典哲學,其中主要是黑格爾的辯證法和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馬克思和恩格斯在總結工人運動的豐富經驗和自然科學最新成果的基礎上,批判地吸取了黑格爾辯證法思想的合理內核和費爾巴哈唯物主義的基本內核,創(chuàng)立了一種嶄新的哲學——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
3、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特征
馬克思主義哲學第一次實現了唯物主義與辯證法的有機統(tǒng)一,它的唯物主義是辯證的唯物主義,它的辯證法是唯物主義的辯證法;
馬克思主義哲學第一次實現了唯物辯證的自然觀與歷史觀的有機統(tǒng)一,把唯物辯證的觀點貫穿到社會歷史領域;
馬克思主義哲學實現了實踐基礎上的科學性和革命性的統(tǒng)一。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4、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
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三大理論成果。
①毛澤東思想。實事求是是毛澤東思想的精髓。實事求是、群眾路線、獨立自主,是貫穿毛澤東思想各個組成部分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是毛澤東思想的活的靈魂。
②鄧小平理論。它第一次比較系統(tǒng)地初步回答了中國這樣的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國家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如何鞏固和發(fā)展社會主義的一系列基本問題,用新的思想、觀點,繼承和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 這一理論的主題是“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
③“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fā)展的最新成果。它在鄧小平理論基礎上,進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創(chuàng)造性地回答了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問題,深化了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識。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質是立黨為公、執(zhí)政為民。始終做到“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我們黨的立黨之本、執(zhí)政之基、力量之源。
四、真題再現(一)
1、(07山東24)“幾十年的經驗使我深刻體會到,學點哲學的確可以使人做事情少犯錯誤,做研究少走彎路。”下列觀點與“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李振聲的上述感悟相一致的是:( )
a.哲學是各門具體科學的基礎
b.哲學是人類對某一具體領域規(guī)律的概括
c.哲學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d.哲學具有指導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功能
2、(09上海15)哲學是理論化系統(tǒng)化的世界觀。以下屬于哲學層面的意識現象是( )
a.民間的“實惠”思想 b.《老子》的思想
c.歐幾里德《幾何原本》的思想 d.《本草綱目》的思想
真題再現(二)
1、(09上海4)古希臘哲學家家泰勒斯提出“水是萬物的始基”。中國春秋時代《管子》一書中也指出“水者,何也?萬物之本原也”。他們的觀點屬于( )
a.唯心主義的觀點 b.科學的物質觀
c.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d.樸素唯物主義物質觀
2、(09江蘇卷25).下列選項與“我思故我在”觀點相一致的是( )
a.未有這事,先有這理
b.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
c.死生有命,富貴在天
d.世界的本質是“絕對精神”
3、(09福建卷36)XX年4月,甲型hini流感開始在一些國家和地區(qū)擴散。我國借助國際力量組織攻關,在短時間內成功研制出甲型hini流感的快速診斷方法。這表明( )
a.世界上只有尚未認識之物,沒有不可認識之物
b.充分發(fā)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就能解開自然之謎
c.人們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利用和改選規(guī)律
d.在對自然現象的認識中,意識起著促進作用
4、(09廣東14)民諺“南人不夢駝,北人不夢象”說明了( )
a.存在決定意識
b.意識反作于存在
c.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
d.意識決定社會存在的變化
5、(08廣東14)哲學史上的“兩個對子”是
①可知論和不可知論 ②一元論和二元論 ③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 ④辯證法和形而上學
a. 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③
真題再現(三)
1、(09江蘇卷24)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產生實現了哲學史上的偉大變革。它第一次實現了
①唯物主義與辯證法的有機統(tǒng)一
②唯物辯證的自然觀與唯物辯證的歷史觀的有機統(tǒng)一
③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tǒng)一
④實踐基礎上的科學性和革命性的統(tǒng)一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08江蘇27)馬克思主義哲學之所以是科學的,就在于它堅持
a.聯系的觀點 b.發(fā)展的觀點
c.實踐的觀點 d.矛盾的觀點
生活智慧與時代精神 篇六
1.了解哲學是系統(tǒng)化理論化的世界觀
世界觀人人都有,是零散、自發(fā)、不系統(tǒng)的,具有樸素的特點。哲學是經過哲學家的思維勞動把 、 的世界觀加以 、 而形成的思想體系。哲學要靠不斷地學習、思考、實踐才能掌握。
2.了解哲學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tǒng)一
哲學是 的學問。世界觀和 是同一問題的兩個方面。一般說來, 決定 , 體現著 ,有什么樣的世界觀就有什么樣的方法論。總之,哲學是 和 的統(tǒng)一。
3.了解哲學與具體科學的關系
區(qū)別:具體科學揭示的是自然、社會或思維 的規(guī)律和奧秘,哲學對個別規(guī)律和特性進行新的概括和升華,從中抽象出最 和最 。
聯系:哲學是對 、 和 知識的 和 。具體科學是哲學的 ,具體科學的進步推動著哲學的發(fā)展;哲學為具體科學提供 和
的 。
4.理解哲學的基本問題及其兩方面的內容
哲學的基本問題是 的關系問題,簡單地說,就是
的關系問題。它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 的問題,對這個問題的不同回答,是劃分 和 的 標準。
二是 的問題,即 的問題。 對這個問題的不同回答,是劃分 和 的標準。
5.理解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
唯物主義認為, ,先有 后有 , 。
6.了解唯心主義的基本觀點
唯心主義認為, , 依賴于 , 。
7.了解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唯一標準
唯一標準是對 問題的不同回答。
凡認為 ,就是唯物主義。
凡認為 ,就是唯心主義。
各種哲學由于對這個問題的不同回答,分屬于 和 兩大陣營。
8.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的階級基礎、自然科學基礎和理論來源
階級基礎是 。
自然科學基礎,最具代表性的是 、 、 。
直接理論來源是 ,批判地吸取了 的合理內核
和 基本內核。
9.了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三大成果
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和發(fā)展的過程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產生了 、 和 。
是毛澤東思想的精髓; 、 、 是毛澤東思想的活的靈魂。鄧小平理論的主題是“ ,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進一步回答了這一問題,創(chuàng)造性地回答了
、 ”的問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質是 、 。
生活與哲學 第二單元《探索世界與追求真理》知識梳理
1.理解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概念
物質是 的 。它概括了宇宙間 的共同本質,而不是指 。物質的唯一特性是 。
2.了解世界是物質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統(tǒng)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質性
自然界是物質的, 也具有客觀的物質性。 一開始就是社會的產物。因此,世界是物質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統(tǒng)一性就在于它的 。
3.了解哲學上的運動概念及物質和運動的關系
哲學上講的運動,是指 。
關系:物質離不開運動,運動是物質的 和 ;運動離不開物質,運動是物質的運動,物質是運動的 。
4.了解物質世界是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統(tǒng)一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處在運動變化中,沒有不運動的物質,因而運動是 、 和 。但就物質的具體存在方式來說,它又有靜止的一面,靜止是運動的一種特殊狀態(tài),是 、 和 。
馬克思主義哲學在確認運動 的同時,也肯定 的存在。物質世界是
與 的統(tǒng)一。只承認靜止而否認運動是 ,只承認絕對運動而否認相對靜止則導致 和 。
5.理解規(guī)律的含義,規(guī)律的客觀性與普遍性
所謂規(guī)律,就是 。規(guī)律是 ,是不以 ,它既不能被創(chuàng)造的,也不能被消滅。規(guī)律是 ,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的思維,都遵循其固有的規(guī)律。
6.理解人可以認識和利用規(guī)律
在客觀規(guī)律面前,人并不是無能為力的。人可以在 和 的基礎上,根據 ,改造客觀世界,造福于人類。
7.運用尊重規(guī)律,按規(guī)律辦事
規(guī)律的 和 要求我們,必須 , 。一旦違背規(guī)律,人們就會受到規(guī)律的懲罰。
★ 規(guī)律客觀性哲理
★ 規(guī)律客觀性與主觀能動性關系哲理
8.了解意識是物質世界長期發(fā)展的產物,是人腦的機能
一切物質都具有 的特性(意識產生的物質基礎)→生物的 (意識產生的生物學基礎)→人的意識。
意識不僅是 長期發(fā)展的產物,更重的要還是 的產物。
人腦 和 ,決定了它具有產生意識的生理基礎。意識是 。
9.理解意識是客觀存在的反映
要形成意識,不僅需要人腦,還需要有 的 。
不管是正確的意識還是錯誤的意識,都是 ,都是 通過生活和 的環(huán)節(jié)進入人腦、并在人腦中加工改造的結果。因此,意識是
。離開了客觀存在,意識既不能產生,也不能發(fā)展。
10.了解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物質決定意識
從意識的起源看,它是 ;從意識的生理基礎看,它是 ;從意識的內容看,它是 。因此,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物質決定意識。
11.理解意識的作用
作用:一是人能夠 。意識活動具有 和 ,具有 和 。二是人能夠 。
在意識指導下能動地改造世界,即通過 把意識中的東西變成現實的東西。此外,意識對于 。
12.運用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實事求是
(1)含義:做事情要 ,從 出發(fā),
經過 ,找出 ,以此作為我們行動的依據。
(2)意義:這是我們 ,也是無產階級政黨 。
(3)要求:①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實事求是,并不是否定 ,它要求我們不斷 , ,以 的精神探求事物的 ,在 。
②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實事求是,要把 結合起來,把 結合起來。
★ 物質決定意識哲理
★ 意識反作用哲理
★ 物質和意識辯證關系哲理
13.了解實踐的基本含義
實踐是 。兩層基本含義:其一,實踐是以 為主體,以 為對象的 ;其二,實踐是一種 ,可以把人們頭腦中的觀念的存在變?yōu)楝F實的存在。
14.理解實踐的特點
三個特點:(1) 。實踐的基本要素有 。(2) 。實踐是一種 、 改造 的活動。
(3) 。實踐不是單個人的孤立的活動,而是 的活動;人的實踐活動是 。
15.理解實踐是認識的基礎
實踐是認識的基礎,是因為:
(1) ;認識的來源只有一個:
獲得認識的途徑可以有兩個: 、 ,它們都是實踐的產物。
(2) ;人們在實踐中不斷遇到 。實踐的發(fā)展為人們不斷提供 。實踐鍛煉和提高人的 。
(3) ;人們把指導自己實踐的 和 產生的結果加以 ,從而檢驗認識是否 。
(4) 。 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屬。
16.了解真理的含義,真理是客觀的、具體的、有條件的
(1)含義:真理是標志 相符合的哲學范疇,是 。
(2)特點:①真理最基本的屬性是 。
②真理都是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適用的條件和范圍,超出這個條件和范圍,真理就會變成謬誤。③真理都是 。任何真理都是相對于特定的過程來說的,都是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的 的統(tǒng)一。(沒有抽象的真理,真理總是具體的。脫離具體對象,來談對它的正確反映,是毫無意義的)
17.理解認識具有反復性、無限性、上升性
①認識具有 。人們對一個事物的正確認識往往要經過從 ,再從 的多次反復才能完成。②認識具有 。認識的對象是 ,作為認識主體的人類是
,作為認識基礎的 是不斷發(fā)展的,因此,人類認識是無限發(fā)展的。③認識具有 。從實踐到認識,從認識到實踐的循環(huán)是一種
或 。
18.運用堅持在實踐中不斷追求真理
經過實踐反復檢驗的、已經確定的真理是 。與時俱進,開拓創(chuàng)新, , ,是我們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 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哲理
★ 實踐與認識的辯證關系哲理
★ 認識的反復性、無限性哲理
生活與哲學 第三單元《思想方法與創(chuàng)新意識》知識梳理
1.了解聯系的觀點是唯物辯證法的一個總特征
聯系和發(fā)展是辯證法的兩個總特征。矛盾是辯證法的核心。
2.理解聯系的含義
所謂聯系,就是 。
3.理解聯系的普遍性、客觀性、多樣性及其指導意義
(1)聯系是 。a.任何事物都處在 ;b.每一事物內部 ; c.整個世界是 。(2)聯系是 。聯系是 , 。它要求我們,要從 ,切忌主觀隨意性。
(3)聯系是 。它要求我們注意 ,一切以 。
4.運用整體與部分的辯證關系及其指導意義
辯證關系:①相互區(qū)別:整體居于 ,
,具有部分所不具備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發(fā)展過程中處于
,部分 整體。②相互聯系、密不可分。整體是由部分構成的,部分的功能及其變化會影響整體的功能, 的功能及其變化甚至對
起 作用。部分是整體中的部分,整體的功能狀態(tài)及其變化也會影響到部分。
指導意義:我們應當 ,立足整體,統(tǒng)籌全局,選擇最佳方案,
;同時必須重視部分的作用, , 。
★ 聯系的普遍性哲理
★ 聯系的客觀性哲理
★ 聯系的多樣性哲理
★ 整體與部分辯證關系哲理
6.理解發(fā)展的普遍性
發(fā)展的普遍性: 是發(fā)展的; 是發(fā)展的; 是發(fā)展的。
7.理解發(fā)展的實質
發(fā)展的實質是 ,是
。唯物辯證法的發(fā)展概念揭示了萬事萬物的各種運動變化所包含的 的趨向性。
8.了解事物的發(fā)展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tǒng)一
事物發(fā)展的前途是 。因為新事物是
、 ,它克服了舊事物中 東西,汲取了其中 ,并增添了 。
事物發(fā)展的道路是 。新事物的發(fā)展總要經歷一個 、
的過程。
9.理解量變、質變的含義
量變是指 ,是一種 的變化。通常人們在生活中看到的 、 、 和 等,都是事物在量變過程中所呈現的狀態(tài)。 質變是指 的變化,是
,是一種 的變化。 、 和
的破壞,都是質變過程中所呈現的狀態(tài)。
10.運用量變與質變的辯證關系及其指導意義
相應必須掌握的教材內容:辯證關系:事物的發(fā)展是量變與質變的統(tǒng)一,量變是質變的 ,質變是量變的 ;質變又為新的量變開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質的基礎上開始新的量變。 指導意義:要 、 ,積極做好
,為實現事物的質變創(chuàng)造條件;要果斷地 , ,實現事物的飛躍和發(fā)展。
★ 發(fā)展普遍性哲理
★ 量變與質變辯證關系哲理
11.了解矛盾的觀點是唯物辯證法的根本觀點
世界是 和 的,聯系的 是矛盾,發(fā)展的 也是矛盾,沒有矛盾就沒有世界。矛盾的觀點是唯物辯證法的 。
,是我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 。
12.理解矛盾的含義
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內部 關系的哲學范疇,簡言之,矛盾就是 。矛盾的對立屬性是 ,矛盾的統(tǒng)一屬性是 。
矛盾的同一性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是矛盾雙方 , ,雙方共處于
中;二是矛盾雙方相互貫通,即相互滲透、相互包含,在
。矛盾的斗爭性體現著對立雙方 的傾向和趨勢。
13.理解矛盾的普遍性及其指導意義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 ,即事事有矛盾; ,即時時有矛盾。 指導意義:要 。
14.理解矛盾的特殊性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 。
它主要有三種情形:一是 ;二是
;三是 。
15.理解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辯證關系及其指導意義
辯證關系:①相互聯結。一方面, 之中,并通過 表現出來;另一方面, 。②在不同的場合可以 。 指導意義: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辯證關系原理,是關于事物
,是 的哲學基礎,是 的理論依據。
16.理解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含義及其辯證關系
、 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其他 、 的矛盾則是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 ,并在 。
17.理解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含義及其辯證關系
每一矛盾中的兩個方面的力量是不平衡的。 , 的方面,就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的方面,就是矛盾的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質主要是由 決定的。矛盾的主要方面與次要方面既 ,又 ,并在 。
18.運用堅持一分為二的矛盾分析法,兩點論和重點論相統(tǒng)一的認識方法
堅持兩點論,就是在認識復雜事物的發(fā)展過程時,既要看到 ,又要看到 ;在認識某一矛盾時,既要看到 , 又要看到 。堅持重點論,就是在認識復雜事物的發(fā)展過程時,要著重把握
,“ ”;在認識某一矛盾時要著重把握 ,要抓住 。我們要堅持 相結合的方法,反對 的一點論和均衡論。
19.理解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含義及其重要意義
20.運用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指 。重要意義: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重要原則,是馬克思主義的 。a.是我們 ;
b.是我們 。
★ 矛盾就是對立統(tǒng)一哲理
★ 矛盾普遍性哲理
★ 矛盾特殊性哲理
★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辯證關系哲理
★ 主次矛盾辯證關系哲理
★ 矛盾主次方面辯證關系哲理
★ 兩點論和重點論相統(tǒng)一哲理
21.理解辯證否定的含義及實質
辯證的否定, ,即 , 。辯證否定的實質就是 。
22.運用堅持辯證否定觀,樹立創(chuàng)新意識
辯證否定觀要求我們,必須樹立 ,做到 , , 。我們不僅要 , 還要 ,不斷實現 。
★ 辯證否定觀哲理
生活與哲學 第四單元《認識社會與價值選擇》知識梳理
1.理解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
,有什么樣的社會存在,就有什么樣的社會意識,社會存在的變化發(fā)展決定著社會意識的變化發(fā)展。 ,落后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的發(fā)展起 作用,先進的社會意識可以 ,對社會發(fā)展起 作用。
2.了解生產方式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fā)展的基礎
恩格斯說,人們首先必須吃、喝、住、穿,然后才能從事政治、科學、藝術、宗教等。人類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生產滿足這些需要的物質生活資料。在這一生產活動中形成的 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fā)展的基礎。
3.運用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guī)律
在生產方式中, 是最革命、最活躍的因素。 。生產力的狀況決定生產關系的性質,生產力的變化發(fā)展,遲早會引起生產關系的變革。 。當生產關系 生產力發(fā)展狀況時,它對生產力的發(fā)展起 作用;當生產關系 生產力發(fā)展狀況時,它對生產力的發(fā)展起 作用。 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運動,表明了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內在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這就是 。
4.了解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
, ,是貫穿人類社會始終的基本矛盾。
5.了解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
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仍然是 、 之間的矛盾。
6.了解改革是社會主義的自我完善和自我發(fā)展
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是 的矛盾,它不是通過一個階級推翻另一個階級的 的方式解決,只能通過社會主義的自我完善、自我發(fā)展加以解決。 是社會主義的自我完善和發(fā)展。根本目的,就是使 , 。
7.理解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
。a.人民群眾是 的創(chuàng)造者;b.人民群眾是 的創(chuàng)造者;c.人民群眾是 。
8.運用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
群眾觀點的基本內容是: , ,
, 。
群眾路線是無產階級政黨的根本的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基本內容是: ,
, , 。
★ 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辯證關系哲理
★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哲理
9.了解哲學意義上的價值
哲學意義上的價值是指 ,
即 。它涵蓋了各個不同領域事物的價值,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普遍性。
10.理解人的價值的內涵與評價
人的價值就在于 ,就在于 ,即 。
對一個人的價值的評價主要是看 。最根本的是 。
評價一個人價值的大小,就是看 。
11.理解價值觀及其對人們行為的導向作用
,就是價值觀。價值觀作為一種 ,對 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對 具有重要的驅動、制約和導向作用。
a.價值觀對 。
b.價值觀對 。
12.理解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必須遵循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
(1)人們選擇的目標能否實現,實現的程度如何,取決于人們的認識是否符合 。因此,要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就必須 , 。(2)人們站在不同的立場上,就會有不同的價值觀,就會作出不同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我們要
,把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 ,牢固樹立 的思想,把 、 作為自己最高的價值追求。
13.運用堅持在勞動和奉獻中創(chuàng)造價值,在個人與社會的統(tǒng)一中實現價值
(1)人只有在 中,在 的實踐活動中,才能創(chuàng)造價值。 ,是實現人生價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擁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徑。(2) 是實現人生價值的基礎。人的價值,只能在 中社會。只有正確處理 、 的關系,才能在奉獻社會中實現自己的價值。
★ 價值觀的導向作用哲理
★ 價值的創(chuàng)造與實現哲理
本文由用戶南國貓覓海分享,如有侵權請聯系。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zibokaizhi.cn/24972.html